【曬曬咱的鎮館之寶19】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楊玨
在中華文明中,龍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是“龍的傳人”。那么,四千多年前,先民心中的龍究竟是何形態?山西臨汾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彩繪蟠龍紋陶盤告訴我們:它有著鱷魚的嘴巴和鱗片,蛇的身體,虎或熊的耳朵,是多種靈獸的綜合體。
“一條盤曲的朱紅色龍紋,將中華龍文化的藝術魅力凝固在四千多年前的陶盤中。”臨汾市博物館館長狄跟飛難掩眼中的激動。陶盤上盤龍的身體飽滿而外張,沉穩而強健,威嚴而神秘。
彩繪龍盤“出身不凡”,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土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的陶寺遺址。陶寺遺址位于黃河母親臂彎里的晉南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學者曾用“抓一把泥土,就可以攥出文明的汁液”來形象地比喻這片沃土。
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龍已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征,或許也是當時崇拜的圖騰和國家的標識。陶寺遺址共出土龍盤四件,臨汾市博物館藏的這件是最大的,口徑40.9厘米。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條龍口中還銜著枝狀物,專家辨識后認為可能是禾苗。龍盤將圖騰文明和農耕文明巧妙結合,寄托著祈求國家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美好愿望。
“在陶寺遺址早期墓地已發掘的1309座墓葬中,只在4座大型墓中發現龍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認為,龍盤是等級差別與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只屬于極少數地位顯赫之人。在墓室中,龍盤均擺放于墓主人右側偏上部的固定位置,結合墓中鼉鼓、石磬等形成的固定樂器組合,昭示禮樂文明曙光初現。
如今,龍已是一種文化符號,深深烙印在中華文明之中。彩繪龍盤記錄著四千多年前陶寺先民對龍的崇拜與想象,其形象成為龍文化源頭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千多年后,龍已不再是最高權力者的專屬圖騰,而成了每一位中華兒女心目中的文化印記。
彩繪蟠龍紋陶盤 臨汾市博物館供圖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7日 01版)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