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點火……”
伴隨著一句帶著襄垣鄉音的吆喝,網絡達人冉同的身影帶著煙火氣走進千萬網友的屏幕。翻開她的抖音主頁,從熱氣騰騰的大把拉面到酥脆香甜的油炸黃糕,每一幀畫面都浸透著山西味道獨有的醇厚。
循著這縷煙火氣,7月27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到達襄垣縣王村鎮孔家洞村。推開冉同姥爺家的木門,冉同站在老灶臺前,正精心制作著地道的襄垣美食官嘗,蒸騰的熱氣,讓這方農家廚房更添了幾分生活的溫煦。
初見時,冉同那頭烏黑長發隨意綰在腦后,幾縷碎發垂在臉頰,明眸皓齒間漾著淺淺笑意。若不是圍裙上沾著的面粉,很難將這名舉止從容的姑娘,與終日圍著灶臺轉的“掌勺人”聯系起來?!澳銥樯斗胖蟪鞘械臋C會不選,偏偏回到村里守著這口老灶臺呢?”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忍不住問。
冉同擦了擦手上的面,笑得落落大方:“大學畢業時,就想回來陪陪姥姥姥爺。哪想對著灶臺拍著玩的視頻,倒成了現在的正經事?!?/p>
“別人家孩兒念了書往大城市跑,你倒好,念完書回來守著鍋碗瓢盆,能有啥出息?”姥姥正往灶膛添柴,嘴上嗔怪著,眼眸里是藏不住的驕傲與依賴。
沒人能料到,這個始于陪伴的決定,會在鄉土里扎下這么深的根。冉同至今記得第一次學做槐花餃子的時候,面團在手里不聽使喚,捏出的褶子歪歪扭扭。如今再看她的手,指腹磨出了薄繭,手背處留著燙痕,每道紋路里都藏著故事——那是她從廚房新手蛻變為“守味人”的勛章。
“現在,咱襄垣的掛面湯、腥湯素餃,還有山西各地的特色面食,我閉著眼都能做?!比酵呎f邊往鏡頭前湊了湊,手機支架就支在灶臺角落,“做飯有姥姥手把手教,不難。難的是拍視頻,第一條足足搗鼓了兩天,策劃、剪輯全靠自己瞎琢磨。真是摸著石頭過河?!?/p>
姥爺蹲在門檻邊擇豆角,聽見這話直起腰:“咱冉同拍視頻較真著呢!沒事就纏著她姥姥學手藝,反過來還教我們老兩口擺弄手機。只要能把村里的好日子亮給外人看,俺們啥都樂意配合?!?/p>
正是這份雙向奔赴的支持,才讓尋常家菜肴里盛滿化不開的溫情。冉同點開手機評論區,指尖劃過那些滾燙的文字:“爺爺走后,再也沒吃過這么地道的榆皮饸饹面了?!薄霸谡憬蚬さ纳轿魅耍茨阋曨l看哭了。”“這味道,和我奶奶做得一模一樣?!?/p>
當然,也有質疑的聲音:“放著好好的書不念,回來搗鼓這些,真是沒出息?!?/p>
“起初看到這話也難受,”冉同攪了攪鍋里的面湯,熱氣模糊了她的睫毛,“可轉頭看見姥姥姥爺捧著我做的飯,吃得很高興;想起那些在外的游子,說看我的視頻就像回了家,這點委屈算啥?能讓老手藝被記住,能讓大家‘嘗’到家的味道,值了?!?/p>
4年時光,冉同圍著灶臺拍攝了300多條視頻。起初不過是隨手記錄的家常,直到襄垣面食“大把拉面”的點擊量意外突破800萬次。誰也沒想到,那碗在村里再尋常不過的拉面,竟能以“彈如巧簧、韌似弓弦”的姿態,讓全國網友記住了襄垣的名字。冉同的鏡頭不僅聚焦傳統美食,還記錄農村新風貌。隨著影響力從家人圈擴散到全縣乃至山西各地,越來越多在外地的山西人從她的視頻里重新觸摸到故鄉的溫度。
“最近,好多商家找我談推廣,才猛然發覺咱襄垣藏著這么多寶貝,像小米、手工掛面……這些帶著鄉土氣的好東西,不該只在村里打轉。我想繼續拍下去,把它們的好模樣、好滋味都亮給外頭人看,能為鄉村振興添把柴、加把火,心里踏實得很?!比酵f。
從最初單純記錄鄉土美食,到如今扛起推廣家鄉農產品的擔子,在冉同看來,這是年輕人該有的擔當:“用互聯網給農產品找找新出路,幫鄉親們多掙點錢,咱年輕人責無旁貸?!?/p>
現如今,越來越多像冉同這樣的年輕人回到故土。今年,全縣已有1600多名青年帶著熱忱返鄉,在熟悉的土地上播撒新的希望。這場人才與鄉村的溫暖相擁,正讓沉寂的鄉土煥發蓬勃生機。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張文舉 通訊員 鄧蓉
記者手記
鄉村的“詩與遠方”生長在土地上
暮色中駛離孔家洞村時,車窗外的風還帶著柴火氣。冉同家老灶臺上跳動的火苗,煮熟了槐花餃子,也照亮了她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初見冉同時,她圍裙上的面粉與從容的談吐形成奇妙反差。很難想象,這個能把腥湯素餃做得地道入味的姑娘,4年前還在為捏不圓餃子皮而犯愁。從廚房新手到美食博主,她的蛻變藏在指肚的薄繭里,藏在鏡頭后反復打磨的腳本里,更在姥姥嗔怪“能有啥出息”的驕傲里。
那些在灶臺前拍攝的300條視頻,從來不只是美食記錄。當“大把拉面”的點擊量突破800萬次,當評論區里“想家”的留言刷屏,當外地客商循著鏡頭找到襄垣的小米與核桃——這方老灶臺早已超越了烹飪的意義,成為聯結鄉愁與鄉土的紐帶。
冉同說,她最愛看姥爺對著鏡頭舉核桃的樣子,老人黝黑的手掌托著飽滿的果仁,拘謹卻認真。那畫面讓我想起村里的老人們,他們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從未想過自己種的糧食、做的吃食,能通過一部手機走到千里之外。而像冉同這樣的年輕人,正用新的方式讓鄉土的價值被看見。
返程路上,后視鏡里的村落燈火漸遠,但我們知道,那束灶臺邊的光不會熄滅。它會繼續照亮手工掛面的銀絲,映亮小米粥結出的米油,也會吸引更多像冉同一樣的年輕人——他們帶著知識與熱愛回到故土,讓鄉村的“詩與遠方”,不只存在于鏡頭里,更生長在實實在在的土地上。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