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訊 8月1日,“2025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暨Z世代建造工坊”在山西省平遙縣東泉鎮東泉村啟動。未來兩周,來自法國、墨西哥、中國的17名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攜手合作,對東泉村一座明代民居的門樓與圍墻展開搶救性修復。
8月1日,在山西省平遙縣東泉鎮東泉村,中外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向古建修復工匠躬身行禮、敬茶拜師。主辦方供圖
“文化遺產保護是全人類的使命,我們需要找到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能夠讓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走向未來。”法國志愿者Aurore Franche說。開營儀式上,中外志愿者向資深工匠鞠躬敬茶,以傳統禮節表達對匠心的尊重。
山西省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曾是明清時期的商業中心。而東泉鎮作為古官道“平豫大道”的重要節點,其保存至今的街巷與建筑遺存,堪稱一部活態的歷史教科書。
“很難相信這里曾經是一處破舊民居,這真正做到了文化遺產的活化與利用,希望我們今年的行動也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土生土長的平遙志愿者王新博說。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經志愿者修繕改造的“孤獨咖啡館”于當日首次對外開放,以嶄新姿態迎接參加2025年志愿活動的新一批營員。這一由明末清初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館,在保留古建筑結構和特色的基礎上巧妙改造閑置空間。
法國志愿者Camara Fatoumata表示,她感受到中國傳統村落與法國鄉村有著很大不同,“中國的村落往往是幾個家族世代居住,例如我們曾參與修復的武家大院,仍有武氏后代住在祖宅里,這種傳承特別有意義。”在她看來修復不僅是技術,更是與歷史對話的過程。
“修復不是簡單的復原,而是讓古建筑在當下煥發新生。”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丁楓表示,該基金會自2010年在山西設立志愿者工作營以來,始終致力于搭建全球青年參與遺產保護的橋梁。
在“Z世代建造工坊”文化遺產修復故事沙龍環節,平遙縣文物局原局長冀太平與中外志愿者分享了40余年守護平遙古城的經歷。他表示,文化遺產保護需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只有根扎穩了,才能開花結果,而志愿者就像種子,終會在適合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此次活動由山西國際傳播中心、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平遙縣城鄉融合發展有限公司主辦。今年,該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志愿者項目,成為中法文化遺產交流的重要平臺。
(編輯 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朱興鑫)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