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的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馬道頭鄉,田野間綠意盎然、生機勃發。在和隆源農牧專業合作社的兩千畝特色雜糧種植基地里,無人機巡田噴藥、拖拉機穿梭作業,農戶們忙著精細管護,一幅“科技護航、雜糧旺長”的夏日農耕畫卷正徐徐展開。左云縣以特色雜糧產業為抓手,通過科技賦能、全鏈條發展,探索出一條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為各地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借鑒的“左云經驗”。
科技賦能夏管,讓田間管護更精準高效
盛夏正是農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合作社采用“無人機+拖拉機”的協同作業模式,讓小雜糧管護既高效又精準——無人機沿著預設航線升空,均勻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藥劑,為黍苗構建起“空中防護網”;在地形狹窄的田壟間,拖拉機則貼近作物噴施,確保管護不留死角。這種“科技+農機”的組合,不僅解決了傳統人工管護效率低、成本高的難題,更讓田間管理實現了“精準化、標準化”。目前,合作社種植的河北大白黍、蕎麥、莜麥等特色雜糧長勢喜人,在科學管護下積蓄著豐收的力量,預計將迎來豐產。
全鏈條布局,讓“小雜糧”變身“特色名片”
作為山西省省級示范社,和隆源農牧專業合作社的亮眼之處,不僅在于田間的科技范兒,更在于構建了從“種”到“銷”的全鏈條產業體系。合作社創新性地推行“訂單種植”模式,先研判市場需求再確定種植品種,今年聚焦河北大白黍、晉燕17號等優質品種,其中僅河北大白黍就種植了一千多畝。在產業鏈下游,合作社依托1200平方米的小雜糧加工廠和15間糧庫,實現了收割、晾曬、磨粉、包裝全程機械化與標準化。莜面、蕎面、糕面等產品不僅注冊了“晉北和隆源”商標,還通過了國家綠色產品認證,成為廣受消費者青睞的“綠色名片”。這種“市場端與生產端”的緊密銜接,讓“小雜糧”真正成了帶動農戶增收的“大產業”。
模式可復制,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左云思路”
左云縣的實踐證明,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賦能與產業鏈思維。通過“選優品種、科技管護、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的全鏈條發力,和隆源合作社讓兩千畝土地煥發新活力,也為其他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啟示:一是立足本土資源,聚焦特色品種,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競爭力;二是用科技手段改造傳統農耕,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三是延伸產業鏈條,從“賣原糧”向“賣產品、賣品牌”轉型,讓農業增值、農民增收。
夏日的田野上,管護正忙,希望漸濃。左云縣以特色雜糧產業為支點,撬動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讓黃土高原上的“小雜糧”書寫出大文章。這種立足實際、科技賦能、全鏈發展的模式,無疑為各地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一份鮮活的“左云答卷”。(曹苗苗)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