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均為生態題材音樂劇《塞上綠洲》劇照。李樹才 陳宏宇攝
當激昂的歌聲穿透舞臺光影,將風沙肆虐的荒涼與茫茫林海的濤聲交織成詩;當演員們深情演繹三代人搏擊風沙初心相承凝結的綠色接力……淚水與掌聲奏響生態文化建設的動人樂章。
近日,由朔州市委宣傳部、朔州市委組織部指導,朔州師范高等??茖W校承辦,朔州市歌舞團傾力打造的大型音樂劇《塞上綠洲》登上中央電視臺《文化十分》欄目,這部生動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右玉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黨員干部群眾戰黃沙、播綠蔭、求生存,最終由“綠”變“富”的感人劇目,被譽為踐行“兩山”理念的藝術標本,不僅受到全國各地觀眾的廣泛關注,更以藝術之名,讓“右玉精神”煥發璀璨光芒。
藝術為筆
繪就波瀾壯闊的生態史詩
“《塞上綠洲》將宏大敘事與藝術表達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平衡,是中國生態文明題材舞臺劇的突破之作?!睂а蓠T林這樣定位。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劇,更是一堂鑄魂育人的課。”前來觀演專家與受眾這樣感嘆。
是什么讓《塞上綠洲》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音樂劇《塞上綠洲》以朔州市右玉縣70多年的治沙造林史為藍本,用音樂劇特有的敘事張力,深情講述右玉兩任縣委書記周榮、王敬業帶領黨員干部和苗旺、香草等群眾迎戰黃沙、謀求生存、創造幸福的感人故事。全劇采用長廊式連綴結構,脈絡化地分為《種樹人留下一張鍬》《狂風中的紅紗巾》《三棵小樹苗》《再難也要走下去》《苗旺的愿望》《紅姑娘突擊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綠洲的詠嘆》八個篇章,運用集聲、光、電、音樂、舞蹈等多要素于一體的藝術表達形式,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與故事串聯起來,情景再現右玉人民70多年來矢志不渝的綠化行動和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沙進人退”的生存困境,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著堅守;從縣委書記帶領群眾在荒漠中栽下第一棵樹苗的艱辛,到新時代的青年接過接力棒扎根右玉守護綠水青山,思緒隨音樂變化而起伏,劇情在時光流轉中鋪展,將右玉從“不毛之地”變為“塞上綠洲”的奇跡,濃縮成一部可感、可觸、可歌的生態史詩,讓觀眾在藝術熏陶中深切體悟到右玉的每一棵樹,都是奮斗精神的結晶;每一片綠,都是生態文明的注腳。
精神為魂
傳承歷久彌新的文化基因
“右玉精神”是這部劇的核心和靈魂所在。這份蘊含著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精神特質,不僅是右玉的寶貴財富,更是中國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右玉精神是寶貴財富,一定要大力學習和弘揚?!?/p>
近期,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科學闡釋黨領導人民建設生態文明的經驗與優勢,廣泛弘揚“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等黨領導人民為生態文明事業不懈奮斗的精神。
《塞上綠洲》的成功演出,無疑是對《意見》最好的響應。
這部極富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取材于真人真事,用真實的表達、真情的演繹、真切的感受,將樸素卻又動人的情感搬上舞臺,在“共情”中將“感人”二字深深刻在觀者心中,令人感嘆感動,沉浸其中久久回味。如同貫穿全劇始終的那張“鍬”、那條“紅紗巾”,還有周書記臨走時撫摸種下的樹苗、苗旺臨終前的千叮萬囑和群眾一聲聲響徹四野的“種樹”誓言,讓“右玉精神”有了最具象、最情感的表達。
“全程兩小時的演出,無一人中間離席,這對于一個基層文藝院團來說是很難做到的,真的是一個在用真誠演藝的群體。”拭去感動的淚水,現場觀劇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沙景昌予以高度評價。
縱觀整部音樂劇,《塞上綠洲》沒有停留在對歷史的簡單復刻,而是深入挖掘“右玉精神”承接過去、連接當代、通接未來的價值意蘊。通過展現生態“留住人”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產業“富了人”的不懈探索,讓觀眾從劇中讀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精髓——在右玉,“兩山”理念從來不是晦澀難懂的大理論,而是右玉人挑的一擔水、流的一滴汗、栽的一棵樹和融入基因的代代傳承。也讓觀眾明白:“右玉精神”從未過時,它既是攻堅克難的一種“方法論”,也是指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價值觀”。這種精神的傳承,讓右玉的綠色故事超越了地域界限,成為激勵更多人守護生態、執著追求的文化符號。
創新為帆
賦能基層文藝的生生力量
作為首部聚焦生態文化建設的主旋律作品,放眼山西甚至全國,音樂劇《塞上綠洲》都有著突破性的意義。
“《塞上綠洲》的成功,正是我們基層文藝院團尋求‘突圍’的有力印證。”早在五年前,朔州市歌舞團行政轉隸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之時,黨委書記張毓德便確定了改革思路。
曾經,朔州市歌舞團也面臨著像其他基層文藝院團一樣的困境:人才招引培養青黃不接、演出模式單一固化、團隊凝聚力不強等等問題。
“必須要變個樣!活躍起來才有出路。”朔州師專音樂系主任、朔州市歌舞團團長郝利榮感慨萬千。秉持著創優劇目、創新節目、創意項目“三創”協同的發展思路,朔州市歌舞團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不外請明星、不投入巨資、不搞無謂的大制作,真正把文化“種”下去、扎下“根”來,進而成為枝繁葉茂的文化新景。從一次次的演出中積累經驗,到藝術黨課《西口飛虹》的有益探索,再到音樂劇《塞上綠洲》的成功演出,打破了很多人對基層文藝院團只能演“歌舞晚會”的固有認識,讓更多人認識到只要走好“演藝+”的路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就可以創作出更多能夠走出去、演下去的文藝精品。
院團有路,城市有戲,觀眾有情。從《塞上綠洲》表現手法的創新也可窺見朔州演藝事業創新發展的印記。在藝術表達上,將電影蒙太奇的思路用活并植入舞臺,使得整部音樂劇酣暢淋漓、催人淚下,既鼓舞人又感染人。音樂運用上,《塞上綠洲》既有晉劇、秧歌、快板、右玉悲腔等極具晉北濃郁特色的音樂元素,又大膽融合了民族、美聲、通俗等多種唱法,讓觀眾在音樂的變化中,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動和故事的跌宕起伏,為區域音樂劇增添了“第一+唯一”的藝術魅力。
在人才的培養上,“創新”刻在了朔州市歌舞團的每一名工作人員內心深處,“闖出舒適圈,樣樣都能拿得出手”成為共同追求。對此,朔州市歌舞團藝術創作室主任陳露深有感觸。陳露是《塞上綠洲》青年香草的飾演者。作為一名從業十多年的舞蹈演員,在劇中卻一展歌喉。“這部劇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唱歌,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像陳露一樣“從零學起”的轉型演員不在少數。這樣,每個參演人員都在“變”,“變”的是大家都成為發現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生動例證。他們其實也沒有變,不變的是對文藝事業的摯愛。
人的轉變才可能達成事的轉型。在創演過程中,大家為了能夠滿足巡演條件,從而讓劇目能夠廣泛推廣,整個演出團隊被壓縮到同類劇作規模的三分之二。“我們既是演員,又是道具搬運員?!毖胍曈浾咴诓稍L時感動到落淚,他們看到剛剛結束臺上演出的中年香草扮演者關瑞峰,依然是俊雅的扮相,卻同時也在分管道具樹苗的搬放,然后再匆忙補妝后再投入演藝……但所有演職人員不叫苦、不喊累,克服技術工作與藝術創作重重困難,分秒必爭搶妝搶臺,臺前幕后全心投入,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一次、兩次、十次、百次……70多個日夜的接連排演,最終這部由80%的舞蹈演員出演的音樂劇精彩首演,大獲成功。
追憶用心擎旗的激情歲月,謳吟人與自然的和諧詩篇。如今,音樂劇《塞上綠洲》正按照專家學者的意見對劇目結構、語言簡化、音樂創作等方面進行打磨修改和提升,將繼續用歌聲傳唱右玉的綠色奇跡,讓“右玉精神”從舞臺走向生活,成為推動更多人參與生態保護、共建美麗中國的精神動力。
劉曉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