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美麗山西】水保富民 生態興縣

2025-08-12 16:36:46 來源:山西日報  

坡頭鄉群眾在進行水保林栽植。

永和縣芝河源頭生態精品農業園梯田景觀。

白家崖流域率先實施坡改梯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本欄圖片由本報通訊員攝

  地處黃河中游左岸、呂梁山脈南麓的永和縣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近年來,該縣抓住被列為“國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的機遇,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設施改善“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條水保富民、生態興縣的新路徑。

  “三跑田”變“三保田”

  8月10日,永和縣坡頭鄉的芝河源頭生態精品農業園,白家崖村村民陳晉生踏上新修的園區路,走進梯田里查看玉米長勢。

  “以前,半山腰上的這些‘雞爪坡’、零碎地塊,跑水、跑土、跑肥,一場大雨就能沖走半年收成。”陳晉生說。

  經過多年的治理,昔日的坡地已變成平坦的梯田,水土得到有效保持,成為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產量大幅提升,每畝能增收400多元。”陳晉生彎腰撫過玉米青翠的葉片,臉上充滿對豐收的憧憬和喜悅。

  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境內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全縣總土地面積1214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72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面積的88.3%;耕地面積35.17萬畝,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積30.7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7.5%。境內山巒起伏不平,梁峁星羅棋布,溝壑縱橫交錯,溝壑密度達3.1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土壤侵蝕模數達到8490噸/平方公里/年。

  2010年,作為國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永和縣開始在芝河源頭的高山上試點“坡改梯田”,投資1487萬元實施白家崖、劉家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通過機械削坡、田坎夯筑,完成坡改梯建設1.25萬畝、生產道路30公里。

  結合項目區域內有栽植核桃的傳統、群眾積極性較高的實際,永和縣采取“林糧間作”方式,把坡耕地治理與促民增收相融合,重點發展核桃經濟林和高效農作物,發展地埂核桃林1.55萬畝,最大程度發揮土地效益,為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整合林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資金2600萬元,完成壩灘聯治880畝、栽植水保林3.15萬畝、建成生產壩102座、挖排洪渠12千米、修路35公里。

  永和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小縣也要辦大事,窮縣更要出精品,我們的理念一直是,靠提升質量獲得最大效益,靠創建精品贏得發展機遇。”永和縣水利局局長王濤說。

  “工程當景點建、全縣當景區建”是永和縣精品化理念的具體體現。在工程建設中,該縣嚴把監督關,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對施工進度、工程質量、工程資金進行監督、檢查和監控。嚴把施工關,選用技術過硬、實力雄厚、設備先進的專業施工隊伍,精細化實施。嚴把驗收關,施工隊首先向群眾交賬,再讓專業技術人員驗收,通過群眾積極參與,確保工程質量,實現政府放心、群眾滿意。

  通過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雞爪坡”變生態溝,“三跑田”變“三保田”,昔日的荒灘爛溝變成高產田、生態溝、風景區。

  永和縣的治理模式得到水利部和省、市水利部門領導和專家的一致認可。全省壩灘聯治工程現場會、水土保持精品工程現場會、全省水土保持現場會及全國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運用現場會等會議先后在永和縣召開。永和縣被評為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禹王杯”先進縣、全省“水土保持紅旗縣”。

  從黃沙漫卷到綠水青山

  立秋時節,站在芝河源頭生態精品農業園區的觀景臺極目遠眺,萬畝梯田如同萬級銀梯,由下至上,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在梯田群里,即將進入成熟期的農作物色彩斑斕,在陽光照射下展現出無限魅力和生機。

  “大田上畝、小田如盆,一坡成片,層層疊疊。”王濤自豪地介紹,因季節、光照和農作物色彩的不同,永和梯田四季風光各不相同,早春漫坡鋪金、盛夏碧波盈動、金秋層林盡染、隆冬銀裝素裹,是全省叫得響的旅游品牌。

  自豪的同時,王濤也頗多感慨:“以前這里可不是這個樣子!”黃河流經永和縣68公里,七度迂回形成乾坤灣等河段。芝河是黃河一級支流,因河水侵蝕作用直接形成的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生成遼闊壯美的黃土高原自然景觀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溝壑縱橫,黃沙漫天。

  永和縣委、縣政府將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作為促進全縣經濟工作發展的一項重要職責來抓,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堅持“生態立縣”,建設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樣板縣”,經過多年努力,對全縣國土面積1/4的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打造永和縣芝河源頭生態精品農業園區精品工程;堅定不移地實施“民生水保”,探尋脫貧地區“水保富民、生態興縣”新路子,建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新機制,有力地帶動全縣農業經濟發展。

  按照水利部“改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工程建設要求,永和縣立足縣情實際,科學規劃,堅持做到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四融合”——

  與改善生態相融合。在工程規劃上,總結和借鑒全縣多年來在淤地壩建設、壩灘聯治精品工程方面的成功經驗,堅持“壩、田、林全面推進,垣、坡、溝綜合治理”原則,力求從根本上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

  與改善民生相融合。工程從選址規劃、建設施工到投入使用,都著眼于改善生產條件、優化生存環境、增加群眾收入,實施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后,園區內機械化程度、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原來的梯田最寬處4米—6米,現在最寬處達到8米—10米,而且田與田之間實現了互聯互通,大型機械在地里拐彎、調頭都沒有問題,極大地方便了農民作業。”永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田華說。

  與當地主導產業相融合。立足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全縣“穩糧、興牧、強特色、促融合”農業發展思路,建設北方梯田萬畝優質高粱種植園區,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與農文旅相融合。縣委、縣政府深度挖掘資源稟賦,立足產業發展基礎,堅持“農業穩縣”“文旅興縣”,著力打造北方農耕梯田“示范區”,建設農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示范縣”,將乾坤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等景點串聯成線,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領略紅色文化,感受綠色生態之美。

  生態紅利惠及民生

  數據是最好的說明:“十四五”期間,永和縣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截至2024年底,共實施水保項目7個,其中淤地壩項目4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3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87.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44.7%提高到48.3%;水土流失治理度達92.1%;建成大中小淤地壩125座,完成41座大中型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實現病險淤地壩名錄全部清零。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臨汾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和水庫移民科科長范偉說,永和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真正實現“水不下山、泥不出溝”,有效解決了丘陵山區農機下田難、作業難等問題,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建設一個園區、改善一片環境、壯大一項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理念,經過十多年攻堅,永和縣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大目標,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治理前的0.5%躍升至21.89%,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噸,境內水土流失狀況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農民收入穩步提高。梁峁起伏的陡坡地變成了平坦良田,改善了耕作條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以白家崖小流域為例,坡耕地治理后畝均增收300元—500元。地埂核桃經濟林的栽植,為農民長期穩定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陳晉生今年種了200畝地,其中160畝坡耕地全部種玉米,目前正處于灌漿期。“坡改田以前靠天吃飯,干旱嚴重年景有過顆粒無收的時候,全靠40多畝溝壩地生活。”陳晉生說,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極大地改善了土壤墑情,即使遇到干旱,畝均收入也能達到1200元。

  社會效益日益凸顯。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機械化作業程度和生產效率,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坡耕地再升級,大農機開進梯田,省人力、省成本,每畝產量至少增加300斤。”呼家莊村村民李交鵬說。

  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也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調動起社會各界發展水利的積極性,“民生水保”建設掀開嶄新一頁。

  本報記者高樺

  記者手記

  水土流失治理要久久為功

  永和坐落于黃河中游,是我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在國家和省、市水利部門大力支持下,堅定“窮縣出精品、小縣辦大事”,永和堅定不移地實施“民生水保”,不僅使全縣窮山惡水的貧困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更重要的是探尋出一條“水保富民、生態興縣”的新路子,建立起一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新機制。

  永和縣的生態之變充分印證:水土流失治理既可守好綠水青山,又能造福于民。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海河上游,是全國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2021年以來,我省推動全社會協同治理水土流失,4年間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從2020年的58943平方千米減少到2024年底的54047平方千米;2024年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65.51%。然而,我省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仍然較重。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久久為功。首先是規劃需先行。找準坐標、統一規劃、科學布局,確保治理工作有條不紊、穩步推進。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治理格局,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協調機制,不斷提高綜合治理質量與效率。

  其次是科學的治理方法。各地自然條件各異,必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要抓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發揮“十百千工程”示范引領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要堅持系統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助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同時,要依法嚴格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健全監管體系,完善全鏈條全過程監管,加強遙感監管和重點監管,推進協同監管和信用監管。


     

責任編輯:暢任杰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建平县| 龙州县| 基隆市| 台东市| 阿尔山市| 郓城县| 贵德县| 敖汉旗| 苏尼特左旗| 菏泽市| 军事| 新蔡县| 嵩明县| 莆田市| 宝丰县| 文水县| 介休市| 永宁县| 叙永县| 宁津县| 曲阳县| 巴南区| 磴口县| 长乐市| 绍兴县| 盐津县| 淳化县| 略阳县| 麻栗坡县| 乌鲁木齐市| 闵行区| 顺平县| 边坝县| 锡林郭勒盟| 晋宁县| 腾冲县| 乡宁县| 建宁县| 宁武县|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