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綠色夢
馮金龍
我出生在古縣山區農村的一個小山莊,孩童時期除上學校讀書外,其余時間就在莊子周圍和附近的山上玩耍,那里的草木興盛,綠樹成陰,小溪清流不斷,流水潺潺,鳥語花香,風景如畫,真有山上景色美、人在畫中行之感。自小對綠色產生了深厚的感悟,種花種草、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我一生的意愿,成為我綠色的夢想。
圓夢心切,回報鄉親,1976年4月從臨汾五七農大學校畢業后,被下冶鄉黨委推薦為喬家山村委主任,上任后不負眾望,充分發動群眾,發揮本地土地資源優勢,大抓植樹造林,對原來的三座油松山進行補栽,郁郁蔥蔥。又抓了四旁綠化,大力栽植楊樹10萬株,村旁路旁一片綠陰。狠抓了核桃樹的栽植和管護工作。新栽植地埂核桃5萬株,對原來10萬株的中老樹進行了管理,整樹枝、挖樹盤,施農家肥,使核桃樹煥發青春,產量倍增,核桃仁質量高,提高了經濟效益。核桃總收入占經濟總量的50%。全村林果業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山上有松濤聲呼嘯,山中有地埂優質核桃纏腰,山下村旁、路旁、溝旁、地旁有楊樹縈繞,微風吹來唱起了綠色產業交響曲,讓人陶醉在山村美景之中。
斗轉星移,歲月變換,1988年4月份,組織分配我到郭店鄉黨委任副書記,并在東垣行政村包隊,這里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荒山荒坡廣闊,我想這是展示自己愛好、發揮自己特長的好地方,我抓住這個特點,組織群眾大抓植樹造林,連續4年“五一”期間,鄉黨委組織全鄉青年在東垣村集中會戰,充分發揮青年突擊隊的作用,栽植蘋果2000余株、刺槐30000株,并把東垣刺槐林命名為青年林,時任縣委副書記鄭向晨多次到現場指導工作,并肯定了這一做法。
天道酬勤,夢想成真。1994年我擔任永樂鄉鄉長,在走村訪戶深入調研中,看到草峪南山、定國寺周圍,到處是荒山禿嶺、灌木叢叢,飛禽走獸隨時可見,迫切需要綠化。班子成員現場辦公當即決定栽植柏樹,朱家窯一農戶主動廉價供苗木,一拍即合。于是組織全鄉勞力1000人會戰3天,完成了挖坑和栽植任務,栽植柏樹3萬株,達500畝。為使這次栽樹保質、保量、保成活,我們組織全鄉勞力齊上陣,有三輪車的從溝底往上拉水澆,沒有車的擔水澆,當天下午陰云密布,黑壓壓一片,鵝毛大雪下了3天,嫩綠的樹苗獲得了及時雨,荒山披上了白裝,柏樹苗成活了,荒山變綠了。
現在我已是滿頭白發,年近古稀之年,攜帶老伴和鄉黨委原副書記王福奎,踏上到金家洼的水泥路,上到了草峪南山,那郁郁蔥蔥的柏樹好像面帶微笑向我們招手。我仿佛看到了當年千人會戰的情景,大家的智慧和實干換來了今天的一座青山,為當地古時期的定國寺增添了新的景象。老搭檔王福奎滔滔不絕地說:“草峪南山披上綠裝,感懷當年栽柏樹時,縣委書記李秀英親臨現場,親自挖坑栽樹,親自示范,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在這項工程的帶動下,永樂鄉30年植樹不歇腳,一任接著一任干,目前已有核桃樹10萬株、刺槐100萬株、油松200萬株,范寨山綠了,金山頂綠了,茨林山綠了……永樂的自然環境得到改善,人稱永樂是“世外桃源”,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退休后回到故鄉,仍然與綠色為伴,向鄉村干部群眾宣傳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并加強管護措施,自己育核桃樹苗3萬株,栽植其他樹木一萬株,為子女后代造福,做奔跑的追夢人。
年逾花甲,回憶此生,唯有對綠色情有獨鐘,無怨無悔!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