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話春聯
段文洋
春聯又稱“春帖”,也稱“門對”,還名“對聯”或“對子”,是華夏民族在漫長歲月中留下的傳統文化習俗。
春聯源于秦漢時期的門符,置于家門兩側,一般用桃木制成。紅色木質上鐫刻著圖案,象征“紅火”,用以避邪驅妖。宋以后逐漸以文字替代圖案,寓示吉祥之意。明清時期,盛行以春聯勵志和寄托來年愿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春聯漸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春節文化。
春聯一般用紅紙書寫。紅紙之意:一是秉承桃木之色,意為見紅必喜;二是象征吉祥如意,紅紅火火。所以,有的地方稱春聯為“紅”,以示吉慶。如果家中有喪者,則用白紙或藍紙來寫,表示親人已去,不能同樂的思念之情。
春聯的編撰與書寫是節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年臘月初,文人們就開始醞釀春聯之事。編寫者一般來說是有文化基礎的賢達人士,其中以教書先生居多。過去寫春聯有三個環節:一是研究編寫和整理與新年有關的春聯內容;二是備好紙墨筆硯;三是正式書寫。這三個環節全是文人們自己的事,至于所產生的費用并不在乎。這本是一筆“虧本”的事情,但文人們樂此不疲,也許他們是天生的“安貧樂道”者,故被人們稱為“寒士”。
春聯的書寫有一定流程,從割紙、研墨、試筆、書寫、晾干、存放打包,需多人協作才可完成。書寫的地方一般設在書房、炕頭或街市繁華的地方。臘月二十到大年三十是最忙的時候,也是文人們最得意的時刻。有的春聯是提前編好的,有的是整合以往的,有的是現編現寫的。春聯內容基本上是根據主人們家庭情況和意愿來寫的。有勵志的、有求福的、有歌功頌德的、還有求國泰民安的,基本上是表達吉慶的愿景。求寫者無論貧富都畢恭畢敬,敬煙敬酒,贊不絕口,而寫者卻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樂以忘憂。最引人關注的是那些現編現寫者,張口就來,起筆即成,文采書法一蹴而就,墨味年味,喜氣融融。寫完春聯常被卷成一卷,寫上標記,歸類存放,等到大年三十再貼在門上。
春聯的張貼也是有講究的,上下聯順序高低一般隨橫批。橫批如對聯的頭,上下聯如對聯的臂,兩臂是不能超過頭的。張貼春聯也是很講究的,至少二人才能完成。一人管貼,另一人管看,上下左右以齊為準。
最為愜意的是大年初一的賞聯。人們穿著新衣悠閑自在串門賞聯,有看布局的,有看內容的,有看字體的,幾乎每家春聯都要品味一番,點評一二,以顯示自己的愛好和造詣。點評對聯也得小心,出言不慎會引起爭論,或因書寫規矩,或因文字對仗,或因內容時宜,或因紙墨筆體等,爭論過后彼此和悅,重歸于好。正是:“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賞聯過后,沏一壺熱茶,嘮一會年景,濃濃的年味已經十足……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