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第一次承載起這里擁抱現代文明的全部希望。
近日,筆者見到了于家咀村黨支部書記于三成,他高興地說:“通電三年來,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抽水上了山,磨面有機器,家家戶戶買了電視、通了電話,年輕人還買回了電腦,通過這些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黨的政策,思維得到了轉變,頭腦比以前更靈活了,想的、干的都是發家致富的大事。盞盞明燈點亮了村民的心。”
2006年實施的“戶戶通電”工程,讓永和人民告別了煤油燈。永和電力人戰盛夏、頂酷暑,用107天時間為47個自然村、908戶農民架設了電纜,克服了立地條件差等困難,實現了永和“戶戶通電”的歷史夢想。
永和縣供電支公司工會主席馮永成介紹說,“戶戶通電”工程為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穩定農村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架通了一條光明道?!皯魬敉姟备淖兞宿r民的生活習性,晚上看電視了解黨的政策、掌握致富信息的人多了,因賭博酗酒造成家庭不和的人少了;帶上手電捉蝎子發家致富的人多了,走東家、串西戶搬弄是非的人少了。
閣底鄉東征村,是1936年5月2日毛澤東率領紅軍回師時在永和居住過的村莊之一。1981年,在永和縣有關部門努力下該村通了電,但只是晚上定時送電,用于照明。2007年“長明電”的開通,給這個山村注入了活力,紅棗特色產業和紅色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該縣投資修建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成為全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征村因地制宜發展紅棗樹8萬株,實現了人均百株棗的目標,同時,聘請了有關專家對棗農進行理論培訓,實地指導,對全村8萬株棗實行科學管理,使全村紅棗產量明顯提高。為了更快地發展旅游事業,永和縣投資30萬元鋪設了從閣底到東征村的油路,并對公路兩旁進行了綠化,栽植檜柏1500株,使游客不管雨天、雪天照樣觀光。同時,安裝了遠程教育設施,并定時對黨員和群眾進行培訓。2008年,該縣修建了集文化、教育、衛生、辦公、超市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大樓,安裝了路燈14盞,開發了農家賓館和農家飯店,使全村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被上級部門授予“文明和諧村”、“平安村”等稱號。
永和縣供電支公司黨支部書記崔秀生說:“永和全縣有79個行政村、304個自然村,2000年以前還有一些山莊窩鋪沒有通電,通電村大約占到60%。近年來,公司上下齊心協力,爭取資金,克服種種困難,使全縣實現了村村通電、戶戶通電。電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夯實了農村發展的基礎,增強了農民的學習興趣,成為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催化劑’。”永和供電支公司經理虎衛濱介紹,近幾年來,永和電力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先后實施了“兩網改造”、“戶戶通電”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電氣化及路燈亮化工程,總投資達2700萬元,是1977年通電以來總投資的1.2倍,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永和電網。
電力事業的發展,帶動了永和經濟的發展。永和縣城規模由1978年不足2平方公里擴展到5平方公里,全縣城鎮人口凈增1萬人,新建了城東路、濱河路、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街道場所,臨街一層建筑建成二層以上,縣城東西山得到綠化,占地規模和人口規模擴大了3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基石實現了“水、電、路、訊、視”五能,全縣擁有移動電話、固定電話、小靈通用戶2萬余戶,寬帶上網用戶1172戶。曾經“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的永和縣,如今已是交通暢通、路網密布。永和關黃河大橋的建成、省道328線永和段的貫通,進一步加強了秦晉兩省的經濟文化交流。沿黃干線公路、沿黃旅游公路的修成,將過去的交通死角變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從根本上改變了永和封閉落后的狀況。如今的永和,7個鄉鎮、79個村初步形成了棗區路、循環路、出境路、資源路、通村路相互貫通的公路網絡,新型產業和文化旅游呈現出勃勃生機,一個走向富裕的新永和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通訊員厚永建 任軍鋒 任建棟 陳愛紅)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