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堯都區吳村鎮南太澗村有數十座明清時期的大院,不少大院保存完好,見證了昔日范家的輝煌,也印證著清代晉商在臨汾的興盛。這些院落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精巧。有一處院落內的建筑因其設計獨特而備受關注,這就是七旬老人張仙仙家的鼓亭。
張仙仙夫家姓范,她所住的院落也是許多范家大院中的一座。這座院落跟其他院落最為顯著的區別就是一進大門就能看到照壁旁的鼓亭。由于年久失修,曾經別致的大院院門已經坍塌,通過大門外兩側精美的影壁可以想象院門昔日的精巧和高大。大門外的影壁對稱而立,正中青磚巧妙砌成錢幣圖案,兩側影壁下各有一組精美的磚雕。院內正對門的影壁鑲嵌于房屋的背墻中,與院外大致相同,只是影壁更大,周邊的磚雕及裝飾更為美觀大方。鼓亭就位于這個影壁的西側。
鼓亭長4米左右,寬兩米左右,為磚木結構,背靠西側高大的土墻。鼓亭裝飾精美,最上端為磚雕廈脊,每塊磚上都有雕花,正中有9塊磚,兩側為龍頭圖案。鼓亭呈斜坡向下狀,如一座鑲嵌于墻中的建筑。建筑巧妙別致,在北方大院中設鼓亭的院落并不常見。
遺憾的是,這座歷經風雨的鼓亭,由于風雨侵蝕,大半已經坍塌。散落的瓦片磚石,就堆砌在鼓亭之下。
“鼓亭就是敲鼓用的,下雨時鼓亭下可以避雨,平時也可在下邊納涼休息,建筑雖小,但作用很大,也很美觀。”張仙仙介紹,以前結婚大多騎馬敲鼓,有喜事的時候,鼓亭就發揮了作用,成為村子里最熱鬧的地方。”鼓亭前是一片開闊的場地,表演的時候鼓隊站于鼓亭下,參加婚禮的人就站在鼓亭外的場地上。
“我在鼓亭下見證過好幾對新人的婚禮場景,那時候鼓樂喧天,非常熱鬧,給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張仙仙介紹,隨著時代的變化,原來的婚禮儀式消失了,鼓亭還在,但再也沒有鼓樂響起。
如今,曾經精美的鼓亭殘破坍塌,用頹廢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往事,印證著一個已經遠去的時代。
“我們范家大院經常有領導和外地游人來參觀,文物部門也做過普查和登記,”張仙仙希望有一天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讓鼓亭恢復往日的風貌,再現曾經的輝煌,延續一個時代的記憶。
記者張春茂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