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建華 沈宗珍)田田荷葉碧,裊裊荷花香,鄧莊燕村荷花園游人如織;小米作佳釀,醋香悠悠長,汾城三盛合米醋飄香;雄獅舞天塔,盛名響當當……近年來,襄汾縣以品質高、分布廣的文化、文物資源為依托,加大保護利用力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下好文化這盤大棋,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科學規劃,大力扶持,園區化集聚成“先手”。早在2012年,該縣就把文化園區建設作為全縣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確定了“根祖文化之鄉”建設總定位,提出了“文物是基礎,發展靠旅游,升華在節慶”的總構想,走出了“挖掘內涵、打造載體、著力宣傳、產業興縣”四條路徑,形成了全縣文化產業向園區方向聚集、同旅游深度融合、與文化遺產有效對接的良好局面。一是總體規劃布局。規劃了丁村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趙康仿古文化產業園區、唐人居仿古家具產業園區、平陽麻箋造紙文化產業園區、龍澍峪文化旅游園區五大園區。二是扶持發展給力。連續幾年將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列入全縣重點工程項目,在項目用地、融資、爭取上級支持方面全方位搞好服務,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出臺《襄汾縣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獎勵辦法》,有力推進了產業園區的形成。三是加強宣傳給勁。利用相關媒體,積極為文化產業園區的產品走出去搞好對外宣傳,僅2014年,就協調配合中央電視臺完成百集紀錄片《記住鄉愁》之《丁村--以和為貴》的拍攝,并于1月12日在央視四套播出;配合新華社山西分社對唐人居古典家具、趙康牛席磚雕、平陽麻箋生產進行了圖片報道;組織中國新聞社山西分社和省級媒體駐臨記者站對龍澍峪文化旅游景區投入運行和相關活動進行了集成報道。
招商引資,推進開發,融合旅游為“變著”。該縣不斷加大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以文化遺產充實旅游內涵、以旅游推動文化遺產保護。2012年以來,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參加文化博覽會、招商引資等方式,與廣東中惠源公司達成開發協議,將境內陶寺文化、汾城古建文化以及自然風光等資源與旅游融合,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和建設,截至目前,以儒釋道和醫藥文化為承載的龍澍峪文化旅游園區完成一期7000萬元投資,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累計門票收入150余萬元,旅游綜合收入600余萬元。以古人類文明和晉南民居為承載的丁村文化旅游園區修建性詳規正在調整充實中,項目投資概算3.3億元;以“最早中國、帝堯之都”為承載的陶寺遺址公園,投資概算1.5億元,《保護總體規劃》已頒布實施,考古計劃已由國家文物局批復;以封建社會縣城縮影為承載的汾城古鎮旅游園區計劃投資1.2億元進行整體開發;以休閑度假為承載的瑪斯蘭德溫泉小鎮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已經完成立項手續;以荷花文化和休閑度假為承載的燕村荷花園溫泉度假村項目按照4A級景區標準建設,計劃總投資4.9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6000余萬元,完成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景區導示系統、農家餐飲等配套設施建設,室內外溫泉游泳館已完成主體工程;以體育運動和拓展訓練為承載的東嶺滑雪休閑旅游園區二期項目投資2400萬元,景區總體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生態園林、農家樂、窯洞群等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滑雪道改造、室內球館、釣魚池等正在建設當中。
加強保護、有效利用,對接非遺成“勝勢”。經過幾年努力,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成果,“天塔獅舞”“晉作家具制作技藝”“尉村跑鼓車”“三盛合小米醋制作技藝”“平陽麻箋制作技藝”五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還有11項列入省級名錄、24項列入市級名錄、26項列入縣級名錄。在有效利用上,該縣支持天塔獅舞藝術團建設,多次組織到省內外參加演出,多次給予中央級媒體宣傳報道的機會;與山西迪邁創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拍動漫產品《解士美的故事》,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能人解士美”的民間文學搬上熒屏,目前,已經制作完成,即將在山西少兒頻道播出;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丁陶鼉鼓”保護單位大美古韻生產基地建設,目前,二期工程掛件、楹聯工藝品生產車間和書畫裝裱車間已經建設完成。
圍繞轉型發展做好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文章,該縣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在南賈鎮,唐人居仿古家具產業園區擴展規模,年產值5000萬元,以此為龍頭,形成了南賈、趙康、汾城古典家具收藏、仿制、營銷的產業聚集區;在鄧莊鎮,平陽麻箋造紙文化產業園區完成規劃,古老的平陽麻箋制作技藝得到恢復和發展,全鎮的生產企業達到五家,形成了文化產業的聚集區;在趙康鎮,古典磚雕仿制、古典建筑設計、安裝、施工蓬勃發展形成了聚集區……文化產業發展風生水起,正在成為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襄汾國稅局開展分級細化服務
下一篇: 襄汾:48套廚具進校園 3萬學生盡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