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莊的“美麗”蝶變
——襄汾縣鄧莊鎮賈莊村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一條條筆直整齊的水泥路直通農家小院;一座座紅墻綠瓦式的新農宅掩映在綠樹叢中,房前屋后花草環繞;獨特的“井”字路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道路兩側的紅葉隨風搖曳;幼兒園、小學內歡歌笑語,朗朗書聲;田野上1000畝苗木花卉基地和1000畝小麥、玉米良種科技示范基地綠意盎然、滿目生機……這一切猶如一個個多彩的棱鏡,折射出襄汾縣鄧莊鎮賈莊村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鄉村的激昂變奏,而這個美麗變化的過程正是賈莊經歷破繭成蝶的艱辛歷程。
一套規矩煥發出了群眾的“精氣神”
賈莊村,2600余口人、6000余畝耕地。“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柴火到處堆、墻上亂貼畫,這就是過去賈莊村的日常。”說起數年前的賈莊村民周秀芳說。問題出在哪里?深井承包不合理;土地面積不平均;離任干部遺留問題多,班子渙散,干群關系緊張。“三大難題”擺在剛剛接過接力棒的劉小才面前。根子在哪里?“不公平、不公開、不公正”三個詞給出了答案。用好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這個“法寶”,從難處著手、從急事開頭,先解決“三大難題”,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過程公開、結果公開,把事放在陽光下。
深井管理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秩序;土地承包群眾決定價格方式、公開競拍;離任干部遺留問題按群眾意愿逐步、分期解決。
三大難題的妥善合理解決,讓村干部們找到了治村管村的“良方妙藥”,成為了賈莊多年不變的一項“基本規矩”。在此基礎上,再完善,再延伸,再深化,賈莊積極推行了年初定目標任務、年中查進展,年底評結果的“定、查、評”工作法。規矩完善形成落實的過程也成為調動群眾議村事、定村事、辦村事的“自覺勁”添力的過程,給賈莊的演變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投資200多萬元硬化街巷工程完工了,家家戶戶門前鋪設水泥路。
——投資45萬元北街城鎮化工程完成了,建立了牌樓,配套了太陽能路燈、綠化花池;
——投資20多萬元的飲水入戶工程,為全村568戶安裝上自來水,結束了賈莊村吃苦水、咸水、污染水的歷史;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村干部帶頭、發動群眾、企業家,捐資7萬余元新建賈莊新學校,師生桌凳全部更新。
——街道保潔、花卉修剪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實行分片分組管理,垃圾拉運都有專人、專車負責。每季度進行一次星級評選,排名倒數的不僅要公開批評,二次就要更換負責人。“以前垃圾隨手扔,現在好了,村里建了垃圾池,門口有垃圾桶,還有專門的人員來拖運垃圾,就跟城里頭一樣。”年過半百的楊國榮笑著說。
——昔日污泥滿地、臭水橫流的泊池徹底改造,挖池造景,有了噴泉和假山,重建了大舞臺,新添了健身器材。“花花草草看著心情也更好了。”村民劉翠子說。
——實施天眼工程,建設平安賈莊,大街小巷裝了50組攝像頭。不僅保護大家的安全,還能起到監督的作用。
……“你是哪個片的呢?在這里登記一下吧。”賈莊村的文體廣場上,村民正在整齊地排著隊伍,等著登記土地信息。“不僅是土地確權這項工作,組織活動、培訓學習、搭臺唱戲,我們都安排在這里進行,公開又規范,大家都能看得見。”劉小才說。“現在給村里辦實事,講規矩,我們放心踏實。”村民裴建中說。
一種風氣讓鄉里鄉親更有“人情味兒”
在賈莊的文體廣場上,有一面20多米長的文化走廊,上面記錄著村里發生的點點滴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張張捧著獎牌、笑容滿面的道德模范照片。“村容村貌改變是面上的,更重要的是村風的轉變,村子的變化需要內在文化滋養,讓群眾生活得更加愜意。”劉小才時刻不忘過去。
為了改變風氣,賈莊村建設了多功能文化舞臺、文化長廊、農家書屋、村民活動中心。“舞臺的幕布、音響、燈光,從上到下,都是村里給我們一手布置。”村民張德元自豪地說,“我們還有自己的文藝演出隊,就表演身邊的人和村里的事,誰不孝順老人,誰愛護環境做了好事,咱們都演給大家看,讓大伙兒在樂呵中變得越來越文明。”婚喪嫁娶、生日壽誕,吹大慶曲,寫幸福聯,村里的文藝隊還為村民提供特色的演出服務。
“以前臭烘烘的環境把我們‘鎖’在了家里,現在路燈亮了、道路通了,誰都愿意來廣場上跳跳舞、納納涼。”村里能歌善舞的舞蹈隊隊長張惠玲、曹寸桃笑著說。
除了文藝表演、墻畫宣傳,賈莊村每年的正月十五還會舉辦“十佳道德模范”和“和諧家庭”評選活動,全部由村民群眾自己投票評選。
消夏晚會、春節晚會,每年村里還要開辦好幾臺晚會,由村民自己組織自己演。“各種活動,我們都會錄像、拍照,留下資料,記錄下賈莊一點一點的變化和大家伙兒的笑臉。”劉小才說。
墻上有照片,臺上有表演、喇叭里有聲音、家里有獎狀、人人露笑臉,賈莊的新民俗、新風貌正在蔚然興起。
一個模式讓父老鄉親鼓起“腰包子”
沒有特色產業,集體經濟薄弱。“撐不著、餓不死。”用這6個字來形容過去的賈莊村一點不為過。
然而現在村子整潔了,文化生活豐富了,村民們沉寂的心也漸漸“活”了。如何不再局限于“面朝黃土背朝天”,讓父老鄉親的腰包鼓起來?探索實踐中賈莊村逐步形成了靠企壯農、一農多工,村企攜手、民富村強的“賈莊特色”多元經濟發展新模式。
——把勞力打工就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依托光大站臺、張禮煤焦集運站安排勞力就業,提高村民收入。現在村里的卸礦隊有26班,裝鐵裝焦隊28班,每個勞力月工資在1000元-2000元。“現在,臨汾市圓通快遞公司也入駐賈莊,為賈莊新增了不少工作崗位。”
——在傳統農業上大做文章,依托科研部門、合作社,規劃建設1000畝花卉基地、1000畝糧食優種培育基地、500畝露地菜種植基地。
——建立人人技能工程服務平臺,為村民提供外出務工知識咨詢、企業技能知識培訓、遠程教育學習班、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服務。“現在可以說,全村60歲以下,男男女女都有活干。”正在咨詢外出務工村民王建平說。
綠色常青,環境優美,生產發展,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已經在賈莊村結下了農民受益、農村發展的累累碩果,一幅幅秀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正在賈莊徐徐展開。(焦玉龍 儀舒玉)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