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剖面全景。
臨汾新聞網訊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陶寺遺址的發掘又有新發現。6月19日,冒著炎炎烈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位考古專家、學者會聚陶寺遺址發掘現場,聽取了他們在遺址“宮城東南角揭露出結構復雜的角門門址基礎,在宮城的南城墻揭露出一處疑似帶有雙闕基礎的南門址”專題匯報。
高江濤博士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現場情況。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高江濤博士詳細介紹了陶寺遺址發掘最新進展,眾多學者、專家表示,陶寺遺址建筑文化層的發現,對研究4000多年前建筑有著重大意義。
陜西考古所王占奎仔細觀察剖面夯土層。
在發掘現場,當考古技師張管獅與現場工人揭開一塊塑料布后,眾多學者專家仔細觀看后表示很驚訝。“路土,四層路土,太珍貴了?!鄙轿魇】脊叛芯克x堯亭肯定地說,四層路土,確實是路?!?/p>
來到遺址觀象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何駑向專家介紹了基本情況,并解答專家提出的問題。
15時,研討會準時開始。遺址的剖面幾乎涵蓋了陶寺遺址的全部文化層,有陶寺遺址的早期文化——陶窯,從土層結構看,這個文化層早于宮城文化層,還包涵了陶寺遺址中期和晚期文化?!睆?983年始任教于北大考古專業至今的劉緒說。
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欒豐實認為,陶寺遺址1983年發掘許多墓穴,至今33年了,遺址出現的壕溝、基槽在山東境內考古沒有見過。而現場的土層下邊虛、上邊實,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需要考古界繼續探索。
聽取了專家、學者意見后,高江濤表示,陶寺遺址的發掘整理目前僅僅是冰山一角。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將按照大家提供的思路繼續前行探索,為后代鋪路。
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