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隰縣衛生工作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緊密結合醫療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任務,以維護全縣人民健康為宗旨,以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為核心,著力在三級服務網絡建設、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完善和公立醫院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健全。新農合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醫療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縣新農合制度實施八年來,實行“門診統籌+大病統籌”的雙補模式,每年均制訂并實施新農合補償方案,及時調整報付比例,提高報銷標準和封頂線;并加強人員的業務培訓,實現了新農合業務的網絡管理;實行了新農合補償資金總額預付制,即按照各鄉鎮人口數和參考縣直醫療機構上年度補償金額量,確定各單位的預付金額,由新農合辦提前支付給各醫療機構,并由各單位直接補償給患者,方便群眾報銷;不斷完善新型農合的監管辦法,執行“三公開”制度,實行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管理,確保了資金安全和新農合便民服務,讓更多的農民切實享受到改革成果。
醫療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2009年——2011年隰縣實施了8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及23個村衛生室建設項目,2012年實施的重點項目有3個,投資1035萬元的縣中醫院建設項目;投資70萬元急救中心建設項目和建筑面積1300㎡的城南鄉衛生院建設項目。2013年,完成下李鄉中心衛生院改擴建項目、衛生監督所業務用房項目、單采血漿站業務大樓項目和6個村衛生室建設項目。今年,在重點項目建設上完成新醫院住院樓、醫技樓的建設,爭取年底前完成主體建設;完成城南鄉衛生院新建200平方米、改建600平方米業務用房和醫療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得到加強。該縣一是加強現有醫務人員的培訓,通過派出去學習和引進來學習,提高人員的業務水平;二是從2010年開始,啟動實施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三是利用國家項目培養人,實施高等院校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項目;四是通過全省統一考試為兩個鄉鎮衛生院招錄執業醫師3人;五是政府加大招錄人才力度,于2011年給縣人民醫院招錄大學本科學歷應往屆畢業生14人。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序推進。主要是通過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2009年運行以來,實行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量化分級管理,發揮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組織協調作用,明確了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的實施主體責任和疾控、婦幼、衛生監督3個專業機構的項目管理的主體責任;采取衛生局各科室包聯鄉鎮衛生院,加強培訓指導,組織基層開展業務考試,召開現場會推動,嚴格績效考核等辦法強化工作落實。通過各項措施的采取,目前全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受到了廣大城鄉居民的認可和贊譽。
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該縣于今年納入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共涉及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三所醫院。圍繞公立醫院改革目標任務,在工作中取消“以藥養醫”為核心,抓住政府投入這個關鍵,落實政府辦醫的主體責任,完成了對三所醫療機構藥品零差價銷售和實行醫務人員全額工資政府補貼的核算,爭取在6月份實行公立醫院藥品零差價銷售,到9月份完成改革的各項任務,全力提升公立醫院運行的質量和水平。同時,為了進一步改善縣人民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準備投資近億元建一座新醫院,目前該項目立項前的準備基本就緒,有望年底前完成項目主體建設任務。
撐起一片藍天,為百姓筑牢健康屏障。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縣的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醫療設備配置不斷完善,人才隊伍的結構日趨合理,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不斷健全,服務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有效緩解了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全縣衛生工作的改革與發展邁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通訊員 梁云云 張瑞強
責任編輯:楊洋
上一篇: 隰縣: 五項制度規范"三公"經費
下一篇: 隰縣:挖掘工業后發優勢 提升縣域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