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去年以來,隰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村社合一、村企聯建、強村富民”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通過把農民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產業發展起來,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構建村集體同群眾之間利益聯結機制。
堅持村社合一、交叉任職的原則,全縣97個行政村全部成立農村股份經濟聯合社,設立股民代表會議、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實現了村級組織同股份經濟聯合社的高度融合。對村集體原有資產資源資金進行全面清產核資,有效整合,全部入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依托當地優勢企業,整合各村產業扶貧資金,統一注資,折股分紅,聯營聯建,搭乘企業技術、銷售的順風車,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收。農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組建專門產業工人隊伍,吸收本村富余勞動力和動員外出打工農民返鄉加入,實現了在村集體就業、在家門口打工。
建立村集體同群眾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使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純收益建立“4321”分配機制:將村集體純收益的40%用于全體村民二次分紅,使群眾真正分享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真金白銀的實惠;30%用于發展村內公益事業,改善水、電、路、網、校等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20%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公益公積金,投向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10%用于扶危助殘濟困,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顧孤寡老人,有效解決困難群眾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現實問題。
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該縣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路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發展產業增收型經濟,圍繞梨果主導產業,將村集體耕地和農戶流轉入社耕地統一栽植玉露香梨樹,同時在果園發展低稈作物和家禽養殖等林下經濟。上友村將290畝集體耕地發展為玉露香梨密植園,五年進入盛果期后每畝純收入1萬余元,僅此一項村集體每年可收益300余萬元。二是發展資產盤活型經濟,自主經營或對外租賃股份經濟聯合社房屋、設備等固定資產,在城中村、城郊村重點發展門店租賃或物業管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城關村通過開發住宅小區、新建門面房,每年門店租賃收入60余萬元,50余名失地村民安排從事物業管理。三是發展混合經營型經濟,將股份經濟聯合社的資產資源量化折股,參股經營穩健企業,定期按股分紅。下李鄉整合9個村的產業扶貧資金,依托臨汾常興農貿公司技術指導,利用集體土地重點發展食用菌產業,并相繼開發出12個“長壽”系列品牌。均莊股份經濟聯合社注資102萬元,入股隰縣農富樂種養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對牛談情”項目,購買肉牛150頭,實行全程代養、統一經營、封閉管理、定期分紅,村集體年增收28.5萬元。四是發展勞務創收型經濟,股份經濟聯合社下設勞務部,凡在本村實施的項目工程,由股份經濟聯合社出面對接項目單位,實施退耕還林、小型基建、材料運輸等工程。另外,有組織地為果農大戶提供果園修剪、打藥、套袋、采摘以及代種代收等有償專業服務,實現集體盈利、個人增收。五是發展產業延伸型經濟,圍繞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開展配套服務。目前全縣15個村新建了果品恒溫庫,5個村新建了果袋廠、果筐廠、紙箱廠等企業。六是發展光伏收益型經濟,依托國家光伏扶貧政策,興建村級光伏發電站,增加集體收入。目前,全縣99座村級光伏電站已并網發電,每座年增收12萬元。
通過黨建引領、村社合一、村企聯建、多元發展,隰縣進一步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加大了抓黨建促脫貧的工作力度,進一步激活了農村發展活力,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進一步深化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集體增收與群眾致富雙推進,為決戰脫貧摘帽、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張瑞強 張翔 劉磊)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