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產業結構 給力民生事業
臨汾新聞網訊 去年以來,鄉寧縣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全力上項目、穩增長、惠民生、促和諧,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態勢。2015年,該縣完成生產總值80.38億元,增長2.5%;財政總收入20.35億元,下降12.58%;固定資產投資72.07億元,增長1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02元,增長7.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8元,增長8%。
“三農”基礎有力夯實。該縣堅持“核桃產業主導、若干特色并進”發展思路,制定出臺了財政補助和核桃管護等政策性文件。因地制宜提升特色產業,啟動實施7個“一村一品”示范村扶持項目,全縣千畝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60個,經濟林面積達到30萬畝,農民人均達1.5畝。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4億元。投資2.12億元實施了農民安居、完善提升、環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11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工作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片區扶貧開發翅果種植加工項目進入驗收階段,實施5處光伏扶貧發電項目,精準扶貧428戶,減貧6400人。全年培訓新型農民11000余人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29.23萬畝,水保治理22860畝。解決和改善22519人、4600頭大牲畜飲水問題。全年糧食總產量達7.76萬噸。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8元,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加。
產業轉型不斷提升。該縣統籌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面對煤炭等傳統行業需求下降、產能過剩、價格連跌、效益下滑的嚴峻形勢,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各項穩增長和減負政策措施,減輕企業負擔2.3億元。全縣礦井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1.6億元,6座煤礦進入聯合試運轉、2座轉產,新增有效產能750萬噸。鄉寧焦煤集團2015年第一期中期票據6億元成功發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年生產原煤1049.3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6.9億元。在推進非煤產業發展上,繼續實施“惠商貸”政策,為31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3340萬元。民營企業總數達505家,民營經濟總產值完成20.99億元,增長8.85%。扎實推進省、市、縣三級重點工程,光華工業園區2×100萬千瓦燃煤發電項目、揚德煤層氣綜合利用、杭州禹瑞5000噸玻璃纖維生產線等轉型調產項目成功簽約,云丘山旅游、戎子酒莊等轉型項目加快推進,農家福雙季米槐、鳳凰山玫瑰種植、劍泉花菇等一批新興產業初見成效。
安全形勢得到鞏固。該縣堅持“抓住煤礦安全生產這個重點、攻克私挖盜采這個難點、絕不放松大安全”的工作思路,強化安全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危險化學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查處違法案件23宗,重新封堵私開礦點29處,排查治理各類隱患2333條。安全生產事故各項指標全部控制在市定目標以內,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高度重視信訪穩定工作,一批重點信訪案件得到有效化解,全縣社會大局穩定。
城鄉環境更加宜居。該縣以“五城聯創”為抓手,致力建設美麗鄉寧。堅持規劃先行,完成了樊家坪、幸福灣等5個組團的控規修編評審,以及城市防澇、城市道路、城市綜合交通體系3個規劃的編制。堅持以點帶面,啟動實施了西城路網改造、東城綜合開發、鄂河河道治理、熱源廠擴建、天然氣接入等市政重點工程,縣城文物古跡修繕、廣場雕塑等文化建設保護工作全面完成,縣城清峪水庫供水工程試水成功。堅持完善功能,改造電力線路66.54公里,新增集中供熱30萬平方米、供氣千余戶。堅持綜合治理,全面開展大氣污染、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專項整治,治理加油站38家,淘汰黃標車、老舊車523輛,二級以上天數達356天。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295戶、貨幣化補償366戶,地質災害治理東風巷滑坡、西坡鎮碗坪村、昌寧鎮幸福灣村南嶺西滑坡3處。植樹造林3.57萬畝,超任務36%。省級衛生城、雙擁模范城、園林城成功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文明縣城通過省、市初驗,城鄉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民生事業持續普惠。該縣堅持把民生支出作為剛性支出,民生支出13.15億元,占全年財政支出的78.6%。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啟動實施了八項重點工程、十件惠民實事。完成新醫院主體、鄉寧二中師生食宿樓建設、迎旭小學危樓拆除、東街小學道路擴建、“三通兩平臺”教育信息化建設、縣鄉道路標準化建設等重點工程,東城開發、教育“改薄”、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縣城供水、城鄉衛生清潔等項目年度建設任務順利推進。特別是全縣人民關注的城市公交群眾免費乘坐啟動運行,受到群眾一致好評。新建、改擴建農村幼兒園7所,高考達二本B類線以上728人。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534套。新農合參合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均完成市定指標。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97元、農村低保提高到225元、60歲以上老年人養老金提高到95元,社會保障普惠面進一步擴大。科技申報國家星火計劃1項、省市科技項目6項、發明專利46件,轉化專利15件。機構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完善制度機制,厘清權力邊界,明確責任主體,承接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49項,“六權治本”扎實推進。完成衛星用戶“戶戶通”工程6100戶,安裝平移數字電視3500戶,文體廣電事業長足發展。同時,監察、審計、檔案、縣志、老齡、殘聯、人防、雙擁、工青婦、防震減災、民族宗教、人民武裝等項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攀高,全縣上下呈現出了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黨馮亮)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