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模式 走出新路子
——鄉寧縣光華鎮七郎廟村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助推脫貧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近年來,鄉寧縣光華鎮七郎廟村積極探索創新,把基層黨建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采取“黨員1+n帶農戶”“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黨建助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七郎廟村位于鄉寧縣光華鎮豁都峪河畔,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91人,耕地面積5070畝。村黨支部下設四個黨小組,黨員51名。
支部謀劃引路子
“既然組織信任我,我就必須建設好這個陣地。”這是村黨支部書記成勝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支部倡議,黨員參與。今年以來,該黨支部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契機,全面推進支部建設。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廣泛籌集資金,架起“和諧”“民生”“連心”3座跨河大橋,完成東寬水村和西寬水村兩個自然村24000㎡街巷道路硬化,實施東寬水村自來水和西寬水村“提水工程”,新建3處文化廣場,使村里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高了群眾對黨支部的滿意度。
村黨支部除組織黨員學習黨的理論政策外,還結合工作需要組織村“兩委”干部外出學習取經,改變觀念,提高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在學習考察的基礎上,多次召開黨員干部及村民代表會議,共商全村發展大計,形成“大力改善農業基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思路,確立了以種植和養殖為龍頭的產業主攻方向,制定了4000畝雙季米槐基地和萬頭肉牛養殖園區的兩大產業規劃。
黨員攻堅打頭陣
如何發展雙季米槐新產業,成了擺在村黨支部面前的一道難題。村黨支部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采取“黨員1+n帶農戶”模式,實施典型引領。組織黨員先行先試,承擔產業發展風險,帶頭探索產業發展路子,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后,主動參與到產業發展的隊伍中。
在發展雙季米槐基地建設中,村黨支部書記成勝堂率先出資190余萬元購置4臺裝載機,拓寬改造全村20余公里的田間機耕道路、復墾整理土地3000余畝,改善了生產條件;集體出資購進雙季米槐苗木,交由農戶個人種植,農戶負責管護,收益歸農戶所有。
同時,全村40名黨員干部帶頭栽植雙季米槐,成立農家福雙季米槐有限公司,經營模式為“支部+公司+農戶”。
支部牽頭,公司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從而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204戶村民踴躍參與,初步建成4000余畝的“雙季米槐”種植基地。
昔日禿山今蔥綠,漫山遍野槐花香。今年雙槐米產量預期可觀,每畝收益可達到4000元左右。雙季米槐基地建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和渠道,同時對生態環境也起到積極的作用。面對七郎廟的青山綠水,村民們說:“我們有一個好支部,有一批好黨員”。
干群合力謀發展
支部牽頭興辦產業,干群同心合力共謀發展。七郎廟村黨支部成立欣隆養牛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打造萬頭肉牛養殖基地。合作社采取入股方式,集體入股30%,干部黨員帶頭入股1300余萬元,群眾入股741萬元。
占地207畝的鄉寧縣欣隆養牛專業合作社,由七郎廟村委和五洲集團聯合創立,預計投資1.8億元,經營范圍涉及肉牛養殖、屠宰、銷售、飼料加工等。牛場負責人劉彥青介紹,如今該村已對園區進行綠化、美化、生態化的全面改造,10萬噸有機肥的項目工程已通過立項、備案、環評。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成可容納2000頭肉牛的牛舍、3個500㎡的貯青池、7800㎡純鋼架結構的飼料加工車間。
“股加貸”是積極探索金融扶貧的一項新成果。欣隆養牛合作社已享受“股加貸”優惠政策,與光華鎮408戶、1486個建檔立卡貧戶簽約,741.5萬元扶貧資金已到戶,確保貧困戶未來人均年分紅391元。年產10萬噸有機肥加工銷售,將與光華鎮其他農業特色產業項目“互助”,共受益、同發展。
黨建聚合力,產業促脫貧。七郎廟村黨支部抓黨建、強班子、帶隊伍、興產業,實現了黨建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促進農村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楊曉鵬)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