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日,走進位于鄉寧縣棗嶺鄉馱澗村的鄉寧縣昱德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果園,一幅生態農業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成群的烏雞、京紅雞在蘋果樹下悠閑踱步,時而低頭覓食,時而爭搶從該公司黃粉蟲養殖車間運來的“高蛋白零食”;一排排廢舊水缸改造的下蛋窩里,剛產下的黃粉蟲雞蛋還帶著余溫……目前,該公司正以“黃粉蟲——蛋雞——果園”的循環經濟模式,描繪著一幅生態農業與鄉村振興交織的壯美畫卷。
“果園里的雞吃車間里養殖的黃粉蟲,雞的糞肥滋養果樹,還能給果園除草,果園的次果、落果加工成黃粉蟲飼料,這就形成了生態養殖的經濟閉環。”鄉寧縣昱德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藝達彎腰拾起一枚綠殼雞蛋向記者展示。今年6月,該公司在7畝試驗果園放養了2000只雞苗,同時,將500只小雞免費發放給馱澗村村民,明年還計劃用10畝果園散養蛋雞6000只。
“公司不僅給我們發黃粉蟲飼料,還給培訓養雞技術。現在咱們的黃粉蟲雞蛋每顆能賣到1.5元,這些小雞到年底,能給家里增收好幾千元哩!”村民張賽子笑得合不攏嘴,“有公司的這種‘保姆式’護航,老百姓的日子就像這黃粉蟲雞蛋一樣,越‘滾’越有滋味!”
果園深處,該公司技術員李百認正用發酵雞糞給果樹追肥。只見他撥開土層說:“這雞糞必須得發酵,否則會燒苗……這一片果園上的都是發酵好的雞糞,今年蘋果的品質肯定會更好。”
在該公司黃粉蟲飼料加工車間,村民高水錄打開用次果加工成的飼料準備給黃粉蟲投喂。“果園里的次果、落果賣不上好價錢,做成黃粉蟲飼料后,算是增值了。”高水錄說,“農忙時企業用工超百人,自己每月在家門口就能掙3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強,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孩子。”
張藝達算了一筆賬:黃粉蟲雞蛋的市場價格比普通雞蛋貴不少,明年擴產計劃實施后,還會增加一筆可觀的收入。同時讓他自豪的還有企業的積極示范和帶動作用:首批參與蛋雞養殖的5戶村民,目前戶均年收入可增加2000元-5000元;果園管護、飼料加工等環節創造長期崗位5-10個。
為提升養殖效率,該公司積極引入智能化設備:雞舍安裝溫濕度傳感器,自動調節環境;黃粉蟲養殖車間實現自動化分揀……“下一步,我們計劃將雞糞和蟲沙制成商品肥料,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張藝達表示,公司還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著手進行黃粉蟲、蟲草蛋等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
“我們這里緊鄰黃河,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張藝達望著遠處的果園,眼中滿是憧憬,“未來,我們將探索發展田園綜合體,讓黃河岸畔的果園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窗口。”
從黃粉蟲到蟲草蛋,該公司用“循環經濟”這把金鑰匙,打開了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重密碼。從傳統種植到生態養殖,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改變的不僅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更點燃了村民的內生發展動力。這種“企業引領、村民參與、生態循環”的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馱澗樣本”。
記者 李虎威 郝海軍 王梓軒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