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嶺山下的生態明珠
臨汾新聞網訊“移山整地建新村,統一規劃家園美;發展蘋果三千畝,統一栽植田園美;綠化荒山三千畝,滿目綠色生態美;建設旅游新景觀,搭建文化生活美。”這是堯都區枕頭鄉枕頭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真實寫照。
該村位于臨汾市堯都區西南云嶺山區,有6個自然村,9個居民組,共有520戶,2030口人,耕地面積3000畝。該村地質結構屬于渣石和砂石結構,曾經是煤炭資源村,十年九旱,缺雨少水。前幾年,由于煤炭資源的開采,山上植被遭到破壞,滿眼是荒山禿嶺。拉煤車的頻繁來往重壓,使該村環境變差了、路面壓陷了;晴天煤塵彌漫,雨天黑水橫流。2008年以來,該村大搞農業調產、栽植果樹、綠化荒山,宣傳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使一個昔日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基礎設施條件差的偏遠山村舊貌變新顏,成了云嶺山下的生態明珠。
繁榮鄉村文化 打造美麗山村
考慮到在山區適宜建住宅的場地有限,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2010年開始,該村籌措資金1000余萬元,推平了村北一個小山頭,開發出了一塊300畝的平地,建起了二層住宅樓85套,新建了公廁,組建了環衛隊,并對主街道、通村路、田間小路進行了硬化,長達16公里;籌資1300萬元,新建了1.6萬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公園,在公園內建起了長達150米的文化長廊,修建了250平方米的枕頭村抗戰紀念館,新建了高達56米的寶和塔一座,把當地的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通過寫實的手法彰顯出來,并在綠化過的山坡上修建3座涼亭、2座烽山臺,增加5處文化景觀。籌資集資200多萬元,新建群眾文化活動舞臺等,使枕頭村增加了文化內涵、創新了鄉村文化、提高了宜居的生活條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共同打造最美山村、最美家園。
組織農業調產 發展林果經濟
該村是個煤炭資源村,以前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煤礦產業,隨著煤炭資源逐步枯竭,加上資源整合,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便失去了堅實的支撐點。如何使這樣一個土地相對貧瘠、存在嚴重采煤沉陷隱患問題的山溝溝改善人居環境、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2月,該村組織相關人員到堯都區大陽鎮上陽村和吉縣參觀考察。這兩個地方的自然條件都與該村相似,主要靠栽植蘋果讓當地百姓走上致富路。結束考察后,該村立即聘請農業專家,對村里的土壤、海拔、氣候等條件進行了實地勘查。通過專家論證,認為栽植蘋果就是一條符合該村實際的農業調產之路。確定了蘋果產業后,該村隨即出臺了發展蘋果產業的統一規劃、統一購苗、統一培訓、統一修剪、統一銷售“五統一”的調產方案,并自籌資金40萬元,購回蘋果苗22萬株,先發放給種植積極性高的農戶,采取“誰的地由誰栽,管理歸自己,收益歸自己”的辦法,極大地調動了全村干部、村民的積極性。目前,全村有3個自然村實現蘋果栽植全覆蓋,共栽植蘋果3000畝,今年將大面積受益。按照規劃,爭取再用2年的時間,讓剩下的3個自然村實現蘋果全覆蓋,到時按每畝2500公斤產量,僅蘋果一項收入就可以達到3000萬元,人均將達1.5萬元。蘋果樹將會成為該村村民的“搖錢樹”。
綠化荒山荒坡 改善生態環境
為了讓枕頭村的禿山披綠裝、舊貌換新顏,從2009年開始,該村大搞荒山綠化。在光禿禿的山上栽樹談何容易?開辟道路、確定樹坑位置、打坑、換土、栽苗、澆水,整修育林坑、鎮壓、扶苗等工序,缺一不可。該村又專門租用一臺裝載機在山上連續推路6個月,推出一條荒坡、荒山專業作業路,對全部道路進行了硬化。隨后籌資200萬元,購買了白皮松、油松12萬株,用4年時間,帶領全村村民運送樹苗、破石挖坑,填土栽植。現在,該村已完成荒山荒坡造林3300畝,成活率達到95%以上。昔日的山坡溝峁,已經披上“綠裝”。
提起村莊的變化,當地村民們都感慨地說:“與前幾年相比,我們村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煤塵彌漫的小山村,如今變成了綠蔭滿山、果樹飄香的生態宜居新村。”(喬曉明)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