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堯都區是我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4700年前,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帝堯曾建都于此,素有“華夏第一都”的美譽。全區現轄8個街道辦事處和17個鄉鎮372個行政村,總面積1316平方公里,總人口97萬。近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堯都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困難中尋出路,在發展中求突破,全區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發展。
把握區情 六大戰略成效顯著
近年來,堯都區委、區政府把握區情,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在發展定位上,確立了建設“全國資源型經濟轉型示范區、山西綠色崛起引領區、臨汾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社會和諧樣板區”四區建設戰略定位;在發展方向上,提出了“工業新型化、農業產業化、服務業規模化、區域城鎮化、社會和諧化、環境優質化”六化目標;在發展舉措上,提出了“大改革推進、大創新突破、大招商引路、大園區承載、大項目支撐”五大舉措和“工業強區、龍頭帶動、多元發展、城鄉統籌、改革開放、協調推進”六大戰略;在發展路徑上,提出了“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以園區化的理念抓工業、以品牌化的理念抓三產、以特色化的理念抓城建、以生態化的理念抓環境”五大理念。在此基礎上,堯都區以創新為動力,全面創新項目包聯機制,組織實施了“百項千億”重點工程項目。整合國有優質資產,由區投資公司成功發行企業債券27億元,全省首家PPP項目落地堯都,成立國有經濟建設投融資公司,累計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近30億元。運用現代融資理念,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濱河東路南北延、五一東路拓寬改造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順利推進。同時,企業上市融資取得新突破,澳坤量子、光宇半導體在新三板掛牌上市,走出了一條“破解資源型經濟架構困局”的新路子。
優化布局 區域承載能力提升
拓展發展空間,優化發展布局,區域承載能力大幅提升。近年來,堯都區在東城啟動了占地22.4平方公里的澇洰河生態建設工程,實施了以108國道城市段道路改造工程為主的“五縱六橫”城市路網工程,東城“一軸兩翼”框架初步形成;在主城區和西城區,該區承擔實施了秦蜀路南延、濱河東路南北延、濱河西路北延、景觀大道等一批重點項目,拉大了城市框架,奠定了“一城三區”核心位置;在城區和郊區,該區組織實施了堯廟鎮喬村、郭村、劉村鎮澗頭村、韓家莊、汾河辦盤龍社區、西街西關社區等一批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項目,推進了農村向城市社區轉變。特別是在產業布局上,他們實施了以奧特萊斯芭蕾雨、上東世紀CBD為重點的十大商貿工程,構建了環城商貿圈。啟動了賈得工業園區建設,打造了新型工業集聚發展的新平臺。組織實施了以30萬畝核桃基地為重點的農業三大基地建設,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投資拉動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近年來,堯都區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000多億元。隨著堯都公園、解放路學校、職業中學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東城醫院、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大樓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前期工作已經啟動。在農村,先后實施了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仙洞溝水庫、末級渠系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治理等一批農業基礎設施重點工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500公里,農村兩輪“五個全覆蓋”和“五件實事”全面完成,地質災害和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順利啟動,區、鄉、村三級環境管理體系全面建立。不僅如此,該區還堅持生態立區再造綠水青山,連續幾年開展春秋大綠化,累計植樹600余萬株,綠化通道300余公里。扎實開展“美麗堯都6S行動”和鄉村清潔工程,有序推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全區二級以上天數達到了266天。
民生唯先 城鄉居民獲得感提升
近年來,堯都區始終堅持財力向民生傾斜,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城鄉居民幸福指數和獲得感明顯提升。在教育事業上,先后完成82所校舍安全改造工程、188所薄弱學校改造工程、216所中小學信息化工程和15所幼兒園新建改建工程,五一路學校投入使用,全區教育事業邁入新階段。在醫療衛生事業上,體制改革順利推進,16所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藥物制度惠及全區農村,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大幅度提升。在文化體育事業上,8個街道、17個鄉鎮、372個行政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全面建成,農家書屋、農村文化室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上,投資1500萬元并爭取中央資金6500萬元,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4900套。全區各項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抓好第一要務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堯都區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全區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轄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90.9億元增長到去年的249.2億元,增長了30.5%;固定資產投資由113.4億元增長到254.7億元,增長了12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19.5億元增長到225.9億元,增長了8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9.3億元增長到11.6億元,增長了24.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28359元和12324元,增長了75.6%和84.3%。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位居全市第一。(李永秀 周曉旭)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