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7月26日,沿著堯都區二中路一直往西,記者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堯都區汾東棚戶區改造項目3號安置房小區。環顧四周,隨處可見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或制作模板,或拌水泥砂漿,或搭房屋外架,施工現場一片火熱景象。
“為了讓老百姓早日住上樓房,我們實行了24小時人停機不停的作業制度,并嚴把材料關、優化施工工藝、加強技術交底,以確保工程高質量完工。”工程師王海元對記者說道。
汾東棚戶區改造項目共建6個小區,3號安置房小區是其中之一。該項目位于堯都區二中路西側,項目規劃設計地上部分為兩棟獨立的高層住宅,地下部分為兩層車庫,高層住宅與地下車庫連為一體。工程于去年11月底開工,預計2018年12月底完工。目前3號安置房小區的1號樓7層、2號樓5層的主體結構建設正在施工,地下車庫的主體結構建設已全部完成。
1號樓7樓的頂板上,外架工人王華軍腰間掛著安全帶,正站在腳手架上作業,只見他彎下腰,拿起一根鋼管,然后用電動扳手擰緊對接扣件的螺絲,將鋼管固定在腳手架上。
“每天一開工,我們都要先把鋼管、鋼絲、對接扣件等所需要的材料都搬運上來,然后按照施工標準和操作程序進行作業。高空作業就是要膽大心細,我第一次站到腳手架上作業時心里特別緊張,就怕身子不穩發生事故,之后我用了一年的時間在地面上不斷地加強練習,才慢慢掌握了這項技術。”說起高空作業,來自汾西縣邢家要鄉32歲的外架工人王華軍顯得十分從容,“7年的工作時間,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一個人都能栽6米長、25公斤重的立桿。工地上的安全管理比較嚴格,我們每次作業都有一定的安全措施,其實工作起來挺放心。”
每天,工作人員都要手持門禁卡,從項目部的實名制通道口刷卡后進入施工場地。“項目部管理比較規范,我們入場前,都填寫了《勞務人員個人信息登記表》,簽訂了勞動合同,項目部還給我們辦理了工資卡,只要按照規定作業,每個月的工資就直接打到卡上了,能拿到工資我們就算再累也覺得開心。”來自陜西省安康市的木工王能有之前在其他工地上班時,因為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吃過“啞巴虧”,“1999年,我第一次外出打工,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賺了2000元的工資,老板就拖欠了800元,直到現在都沒結算。”
工程實施初期,為了進一步加強勞務人員的動態管理,杜絕非法用工,防止和減少勞資糾紛,項目部制定了勞務人員實名制和施工現場勞務人員實名制工資發放管理辦法。這兩項管理辦法,從根本上規范了施工企業合法用工,勞務人員的工資得到了及時發放,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