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來了幾位客人,他們是省文化廳相關領導、專家以及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和非遺專家。“平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已經出爐,特邀請專家實地調研走訪。”該中心主任任江波對專家們的此次調研充滿期待。
按照計劃,專家們實地走訪后,將就我市平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形成、基本內容和規劃綱要做評議討論,并提出寶貴意見。
兩天的緊張調研中,專家們實地走訪,每天8時就從駐地出發,夜晚7時才能返回駐地,他們為平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構想各抒己見,讓人感動。
“我國政府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調查、記錄、建檔、認定、宣傳和立法工作的同時,也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這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和深入,也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創造有利的條件,提供最佳保障。”任江波向專家們介紹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六條明確指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是根據同一性質的區域文化特點,選取傳統保存得相對完整,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價值觀、民間信仰以及諸多具體文化表現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人群聚集空間,給予特別的關注,以使這一特定地區傳統的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健康的傳承。
已經74歲高齡的郭士星是此次評審調研非遺專家組的組長。前幾年,為了寫一篇關于晉商會館的學術論文,郭老患上了腦梗塞,住院一個多月后,竟然奇跡般地好了。對蒲州梆子有著特殊感情的他,在接到我市文廣新局發出的邀請后,爽快地答應了。來到堯陵景區,出獻殿后的13級臺階很陡,考慮到老人家行動不便大家都勸他不要上去,但這個倔強得老人固執地要求上去看看。
“我就是來調研的,爬也應該爬上去.”來到重修的碑亭前,郭士星感慨頗多,對于堯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讓他感到些許安慰。調研過程中,郭士星建議加強對蒲州梆子的保護和傳承,并親赴小梅花劇團駐地,勉勵青年演員們耐住寂寞,為蒲劇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此次一同參加調研的山西省文化廳非遺處副處長張晴曾經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他坦言往日在此求學的經歷成了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在大學時期,并沒有掌握現在如此多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他告訴記者,臨汾就是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求學的時候,每天都被臨汾深厚多樣的文化所吸引,無論蒲劇鑼鼓,還是皮影木偶,都讓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今自己每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交道,卻發現,原來自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的啟蒙和了解,應該歸功于在臨汾求學的經歷。“汾河公園建成了,古城墻保護起來了。”張晴回憶起曾經在西關城墻上刻苦讀書的情景發出感慨,看著臨汾各項非遺數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這也讓他感到特別欣慰。
調研組中還有一個人與臨汾有著很深的淵源,如今擔任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段友文,之前在山西師范大學任教,曾任文學院副院長、黃河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于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教學與研究,并有《汾河兩岸的民俗與旅游》、《黃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與社會現代化》、黃河文化叢書”《民俗卷》等學術專著。身為襄汾人的他對丁村、汾城古鎮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到一處,都用手中的相機拍照,尋找詳細記錄這些地方的每一次細微變遷,看到汾城古鎮正在緊張施工,原有的建筑將能得到精心地保護,段友文一口氣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和建議。
調研活動中,身為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姚寶瑄十分搶眼,由他擔任編劇的話劇《立秋》先后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節“首屆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第五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等戲劇獎、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和觀眾最喜愛劇目獎、榮登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囊括了所有國家級重大獎項的“大滿貫”。已過花甲之年的他,雖然滿頭白發,卻精神矍鑠、激情澎湃,說到動情之處還會揮舞雙臂。
《平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的形成傾注了他很多心血,他介紹說,伏羲畫卦、女媧造人、唐堯建國、欽定歷法、推廣水井、大禹治水、壤父擊壤、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娥皇女英、堯舜禪讓、倉頡造字、皋陶演法、桐葉封弟……一系列上古傳說均與臨汾盆地的“平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平陽大地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便承載了數萬年的遠古文明,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是當之無愧的華夏民族發祥地和黃河文明的搖籃。設立平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將堯都、洪洞和襄汾納入其中,對以黃土高原河谷農耕文化為標志性特點的平陽文化進行整體性保護,使得自然生態環境、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相互依存、彼此關切、良性互動,并與現代經濟、社會、文化發揮發展能夠全面協調、共融共生、動態平衡。
記者 盧凱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