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876口人,現在有300個大棚,每年的產值近400萬元,僅設施農業這一項就能為村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寒冬時節,站在翼城縣里砦鎮張橋村新建的100多棟拱棚前,該村村黨支部書記史建忠自信地向記者介紹著設施農業為村民帶來的收益。
如今,翼城縣設施農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強,涉及糧食、水果、蔬菜三大類,完成了2個萬畝小麥高產創建和1個萬畝玉米豐產方項目,創建了1.5萬畝無公害蘋果標準化示范園,日光溫室及春秋拱棚兩年新增2000余棟,實現生產總值2.2億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達到800元。從政府“譜曲”到農民“填詞”,翼城縣31萬干群上下一心,共同唱響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富民歌”。
政府科學引導——“譜曲”
“去年,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我以每畝地8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流轉了750畝土地,同時,縣上已經給我們公司撥付了100多萬元的配套資金。”在位于該縣南唐鄉符冊村的慶豐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育苗棚里,董事長李軍邊查看幼苗的生長狀況,邊向記者說起縣里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
近年來,該縣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制定出“政府支持、企業主導、設施配套、園區推進”的發展模式,以南梁、南唐、里砦、唐興、中衛等園區為重點,通過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配套完善、綜合應用先進、技術和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經濟效益較高的設施農業園區,以點帶面,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引導、輻射帶動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建棚、多形式發展設施農業的新格局。
為了增強發展設施農業的信心,該縣各相關部門在政策范圍內都給予了最大支持。
同時,積極爭取市農委和省農業廳支持,符冊慶豐公司設施蔬菜連片建設項目爭取中央現代農業建設項目資金150萬元;張橋蔬菜合作社設施蔬菜連片建設項目爭取中央現代農業建設項目資金50萬元;長匯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設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爭取省級現代農業建設項目資金20萬元;寶豐蔬菜種植合作社集約化育苗建設項目爭取省級現代農業建設項目資金20萬元。
農民積極響應——“填詞”
“以前,南唐鎮幾乎沒有大棚,自從慶豐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后,相繼帶動了周邊農戶,僅西下坪村農民就自發建成日光棚300多棟。”該縣農委技術員張健告訴記者。慶豐公司的成功,讓周邊農民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現在大棚里西瓜畝產超2000公斤,去年慶豐公司的西瓜賣不出去,縣委書記郭行杰親自幫忙找銷路,而且價格也不低,今年我也建了10棟西瓜棚。”在該鎮樊店村,村民杜興旺告訴記者,以前的傳統就是小麥玉米,畝產最高的時候收入也就700多元,現在只要勤于管理,一個棚的收入都能過萬元。
去年以來,該縣新增日光溫室及春秋拱棚2000余棟,為了圓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致富夢,縣農委制定了技術人員包園區目標責任制,由農技中心蔬菜站技術人員負責包聯每個園區,實時掌握建設進度和生產方面的情況;先后邀請中國農科院及山東壽光的技術員為農民授課,重點解決了幼苗不發根、坐瓜率低、瓜形不正、裂瓜等問題,受訓農民達到500余人次;開展跟蹤服務,針對張橋園區瓜苗死苗現象,縣農委及時予以調苗補栽,針對長匯園區所定新絳瓜苗不能及時運到問題,及時協調慶豐農場將多余瓜苗供給長匯園區栽植,保證了不誤農時。
干群齊心唱響“富民歌”
“今年6月,我們公司迎來了開園后的一筆大單——5000余公斤西瓜裝車啟運太原美特好。這份大單,是縣委書記郭行杰得知我們遇到銷售困難后,親自幫我們跑下來的,這真是令我想不到的!”李軍告訴記者,那次不僅談成了西瓜這單買賣,還談成了西紅柿供銷協議,雙方正在協商把慶豐公司建成美特好果蔬專供基地。
“這個日光棚占地7分,光第一茬種的豆角就賣了1萬多元,現在第二茬西紅柿也快完了,由于今年價格偏低,估計西紅柿能賣到6000多元左右。”張橋村村民吉光金指著自己的一個大棚告訴記者,大棚未建之前,這里是一個垃圾場,村里人的生活垃圾都扔在這里,后來經過村里同意,他就在垃圾場上建起了一座日光棚,每年都有上萬元的收入。
今年,該縣設施農業的產值已經達到2.2億元,除了這些,一些在棚里打工的農民也獲得了不菲的收入。在符冊村,被慶豐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長期雇傭的村民有20人,農忙時雇傭的村民達到80人左右。村民馮成文在將自家的6畝地流轉給公司后,一家三口又被公司長期雇傭。“我現在和兒子每月固定工資2100元,老婆固定工資是1500元,每年慶豐公司還給4800元的地錢,年底還有獎金發,我們一家人在自家門口一年就能賺7萬多元,這比我們自己種劃算多了。”馮成文的臉上充滿了自信。(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翼城縣強勢推進招才引智工作
下一篇: 翼城縣工商聯助推小微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