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到白頭的堅守
——景懷玉的新聞寫作情懷
臨汾新聞網訊 從17歲起給各級新聞媒體投稿,手握一支筆度過了50個春夏秋冬。50年來,景懷玉堅持在新聞寫作的田園里辛勤耕耘,獲得累累碩果。僅地級以上新聞媒體發表的稿件就有2000余件,寫出的材料約有200余萬字,被評為全國數家新聞媒體的優秀“特約記者”,并多次受到臨汾市委、市政府,翼城縣委、縣政府表彰。
今年67歲的景懷玉,是翼城縣里砦鎮上韓村人,退休前供職于翼城縣計生局。如今,回憶起當年從買不起稿紙到把電腦“請”回家的變化,真是思緒萬千心潮涌。他說,是好時代讓他夢想成真。
1965年,景懷玉因父母身患大病,無錢上學,初中二年級就失學了。他返回農村后一邊勞動一邊學習寫稿投稿。開始寫稿那幾年,因為家里窮得沒錢買稿紙,他就從雞窩里“偷”雞蛋到供銷社換稿紙。買不起信封投遞稿件,就從地里揀回包裝化肥用過的廢舊牛皮紙,糊成信封裝稿件。
好在那幾年投稿不用貼郵票,稿件送到郵局蓋上“郵資總付”就可郵寄到新聞單位。當年,縣報、縣廣播站采用了他寫的20余篇稿件,可每篇稿費僅有兩三毛錢。幸好《山西日報》采用了一篇300字稿件寄回兩元錢,景懷玉趕緊買了幾本稿紙。當年,他還被《山西日報》《山西農民報》評為三等模范通訊員。從此,他寫稿的決心一發不可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景懷玉因堅持寫稿經常登報在全縣已小有名氣。寫稿就成了他被聘用參加工作的通行證。多年來,他的工作崗位幾經變換,但為黨的新聞媒體寫稿的決心依然沒有變。1980年,他被抽到里砦公社通訊組寫稿,同年,該通訊組被評為《山西日報》模范通訊組。1985年,他被縣計生委聘用為文秘員,一人擔任寫材料和寫稿件的雙重任務。1990年,他經過成人考試,被南京人口學院錄取,圓了大學夢。畢業后返回縣計生委繼續從事文秘工作。為改變寫稿條件,他在生活上節衣縮食,艱苦樸素,自費購買過三臺手工打字機。這樣,他白天下鄉采訪,返程路上打好腹稿,回到家里打成文稿,這樣就加快投稿的速度,提高了稿件的采用率。之后,人到中年的他,卻做起了電腦夢。
1997年5月,景懷玉用手中的一支筆實現了他的“四個一”工程:即一部手機,在縣城蓋起一座二層樓,一套工作手續(按政策轉成國家干部),并把電腦“請”回家。過去,他曾為買不起稿紙而煩惱,如今,不僅購買稿紙根本不成問題,連電腦都給他當起了“小秘”,他樂滋滋地說,只要稿子一寫好,鼠標輕松一按,想往哪兒發就往哪兒發。
2003年,景懷玉從計生崗位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繼續從事新聞寫作。被縣農信社返聘至今,他一干就是10多年。他堅持在該社深入基層,與廣大信合員工交朋友,了解寫作素材。在他和該社新聞隊伍的共同努力下,促使該社多次被省聯社、市辦評為宣傳先進單位。同時,大大提高了該社的知名度,為該社轉型提質與快速發展創造了輿論氛圍。
不僅如此,他每年在該社通訊員培訓班上講課,還經常手把手地教年輕員工寫稿,毫無保留地把寫稿經驗傳給信合員工。為該社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業余通訊員隊伍。此外,他每年都要應邀赴全縣有關鄉鎮、或縣直系統講授新聞寫作經驗,為全縣培育新聞寫作新人,為加快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翼城奉獻余熱。(孟慶泉 程亮)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