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結合拓富路
——翼城縣南絳村發展生豬養殖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外出打工是許多農民工賴以謀生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翼城縣中衛鄉南北絳村的自然村南絳村卻不一樣,大多數青壯勞力就在家門口勞作,田里種植農作物,圈里養著大肥豬,不出遠門就能發家致富奔小康。
近日,筆者一行走進南絳村,近距離了解他們如何讀透養豬經,靠著養豬高收入?一個僅140多戶農家的小山村,他們養豬業緣何能經受住市場肉價波動的考驗而穩步發展呢?
在該村的通利養殖場和翼盛牧業公司,只見一排高大寬敞的豬舍內,膘肥體壯的肥豬、活蹦亂跳的小豬正在吃著食物。看著這群即將出欄和十分可愛的小豬“寶貝”,他們的主人石光俊、李永貴的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據南北絳村的黨支部書記石文藝介紹,南絳村一直以來就有養豬的傳統,最多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豬。他們很少打工,大多數就是種養結合,圈里豬肥膘壯,田里肥多打糧。現在的散養戶雖然少了,但是成規模的就有7家,全村肥豬年出欄就超過了7000頭,今年的行情好,僅此一項就能人均增收3000多元。
在長期的飼養過程中,南絳村養殖戶們積累了豐富的抗風險經驗,他們非常重視科學養豬和生豬疾病的防治。在他們村,每位養殖戶都是獸醫,一般的豬病都會醫治,這不僅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大大提高了生豬的成活率和出欄率。又當飼養員,又當獸醫,這里的人特別能吃苦,對養豬感興趣,他們從不嫌棄養豬是一份臟活、累活。這是該村養豬業一直紅火的重要原因。翼盛牧業的負責人李永貴說:“這些年來,他的養殖場年均存欄生豬有1000頭左右,其中能繁母豬的就有七八十頭。”這么一個規模的養豬場,僅夫妻兩人料理,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去年養豬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期,為什么對于南絳村沒有太大的影響,沒有造成養殖戶銳減?”面對筆者的提問,李永貴笑著說:“養豬不掙錢,回頭望望田。我們村地多,隨便一個普通的家里田地都在10畝以上,豬糞的綜合利用空間很大,就拿我們家來說,50多畝地大多下的豬糞,一年省下5000元的化肥錢,長期使用豬糞的地里,不僅耐旱保墑,產量也格外高,自己的玉米喂自家的豬,很劃算啊。再加上我們從來不到別的地方買小豬,所有小豬都是自家母豬繁育的,精打細算,使得養豬多多少少都有利潤。”村民王路紅是村里的種地大戶,承包加上自己的農田有60多畝,除了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之外,還有果園、大蔥等經濟作物,他的田里多數都用豬糞,因果源充足,作物豐收,每年都有幾萬元的連帶收入。多年來,養豬戶們把多余的豬糞無償提供給非養豬戶的承包田使用,促進農業向綠色無公害方向發展。
石文藝說,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養殖戶的有機肥,將南北絳村打造成生態農產品基地,為村民進一步拓寬致富路。(宋榜娟)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