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任軍鋒 馬秀紅)日前,永和縣組織相關專家、全縣種糧大戶和果樹戶參觀了坡頭鄉白家崖玉米示范地、閣底鄉趙家嶺玉米種植試驗田和桑壁鎮南岔村村民郭玉培的蘋果樹示范園。趙家嶺村玉米試驗地在采用寬窄行種植和生態平衡施肥后,每畝平均產量在850公斤左右,每畝收入比往年增加四五百斤。果農們在采用無病疤修剪技術和使用生態平衡施肥后,樹勢發生了改觀,果樹以往的腐爛病、落葉病沒了,如今果樹樹勢好、果色好、口感好。
近年來,永和縣一直把農民脫貧致富作為全縣的首要任務來抓,全力實施“林果富民、生態立縣”戰略,努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緊緊抓住省農科院把永和縣確定為省內唯一的“院縣科技扶貧示范縣”這一機遇,大力實施“科技富民”行動,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科技計劃、示范應用工程的引領帶動作用。省農科院將永和縣確定為紅棗科技研發、示范推廣、農民培訓三大基地,實施“萬畝紅棗科技管護工程”,對紅棗主產區1.4萬畝紅棗采取修剪、拉枝、涂白等科技措施進行管理,先后建立了4個科研實驗基地,分別開展老棗樹更新復壯、中幼樹高接換優、新品種實驗推廣和防裂果問題的試驗研究。特別是在防裂果方面,進行了搭棚、套袋等方面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紅棗裂果霉爛問題。同時,成立了永和縣紅棗產業協會、核桃產業協會等多個協會,吸收了各級專家、鄉土人才、種植大戶等專業人員。
在參觀桑壁鎮南岔村村民郭玉培的蘋果示范地時,他滿懷欣喜地介紹說:“我這是有26年的老果樹了,按照正常是應該被砍掉的,運用了無病疤修剪技術和生態平衡施肥法后,我的這片園子才沒有了腐爛病,連往年頭疼的落葉病也沒有了。今年客商給我的價錢是每斤3.2元,每畝收入能超過一萬元。”
在趙家嶺玉米試驗田里,看到成片成熟的玉米,前來觀摩的農戶們三三兩兩,有的掰下玉米,查看顆粒的大小、飽滿程度,有的甚至把玉米放到嘴里咬碎品嘗,并且和周圍非試驗田里的玉米進行比較。農戶們頻頻點頭表示認可。提供種子、肥料和技術指導的永和縣永維公司的負責人給大家介紹說:“在有兩千畝種植地的趙家嶺,試驗田只有32畝,我們采用的是新的種植模式寬窄行種植,寬行2.8尺,窄行1.2尺,株距0.8尺,打破了舊的種植理念。根據地質的不同,將美邦有機肥和硅谷復合肥通過合理的搭配,采用生態平衡施肥的理念,今年玉米地每畝產量估計都在850公斤以上,同比去年每畝多產四五百斤,多收入500元左右。”趙家嶺村支部書記補充道:“每畝多產四五百斤,32畝就是多收入15000元左右,更何況我們村有2千畝地。所以,明年我們村都要用這種寬窄行種植模式和采用生態平衡施肥法,那我們的收入必將增加,農民致富就會有盼頭。”
永和縣還與山西農業科學院隰縣農業試驗站聯合,在坡頭鄉白家崖村建設玉米試驗對比示范基地,基地引進了18個玉米品種進行品種對比試驗,確定了4種在永和特殊氣候和地理環境中適合生長的品種。通過密度試驗,數據顯示只有在每畝4000株時,玉米產量最高;通過對地膜覆蓋技術的對比,覆蓋普通薄膜的玉米,每畝產值達529.1公斤;覆蓋滲水薄膜的玉米,每畝產值達912.6公斤;不覆蓋普通栽培的玉米,每畝產值達876.9公斤。通過對比得出,覆蓋滲水薄膜的玉米產量最高。通過試驗示范、技術推廣等服務,農戶可自行選擇適宜品種和技術。今年,永和縣運用覆蓋地膜技術播種玉米2萬畝,平均每畝產450公斤,增產90公斤,每公斤按2.2元計算,增加農民收入近400萬元。
永和縣依托產業協會,開通了科技服務“直通車”,印制專家與種植大戶的《通訊錄》,農戶可直接與專家溝通交流,實現了農戶向農科專家、永和“土專家”科技咨詢的“零距離”,明確了科技包聯“責任田”。農科院專家、鄉土人才在科技服務中實行“責任田”掛牌包聯機制,全年上門服務,跟蹤管理,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培訓、市場、營銷、災害預警、病蟲害防控等信息能夠快捷有序地發布,促進了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的規范化、系統化。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