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立冬過后,一場小雨,氣溫驟降。去往翼城縣中衛鄉石佛村的路途中霧氣繚繞。記者近日從翼城縣城驅車繞著盤山公路緩慢行駛,撥開層層迷霧,石佛村的“致富門路”恒盛源漿水生產車間便躍然眼前。與下降的氣溫形成反差的是生產車間里工作人員一派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
今年65歲的村民李香萍正忙著制作漿水的頭道工序,擇菜。摘下口罩時,她臉上洋溢著的笑容令人印象深刻,眼神里都流露著幸福。聽聞記者來意后,她放下手中的活兒,掰著手指算起了去年以來在恒盛源打工的收益。“我和老伴兒是去年年初來的,我做漿水,他燒鍋爐,倆人一個月能賺3000元,還不耽誤家里的農活兒。”
回想起一年前,李香萍羞赧地捂起了嘴,“雖然說咱年齡大了,可還能干動,就想在農閑的時候再打工掙點錢,可咱沒主意,也不知道能干個啥。”
李香萍的改變,源自石佛村黨支部書記牛來忠的一次上門走訪。
“嬸子,你年歲大了,別老想著外出打工了,來咱合作社做漿水吧。”
“漿水年年都做,可咱只是在自家小罐子里做。聽說合作社是專業的做法,咱也去干行不行呢?”
“你放心,只要你肯學、肯干,一定沒問題。”
小罐變大甕,李香萍的制作手藝越來越好,賺錢的勁頭兒也高漲了。但在李香萍眼里,恒盛源漿水生產車間不只是一個打工賺錢的地方,更是一個實現自己價值的平臺。“漿水是咱翼城人的家鄉味道,老一輩人都會做。現在有合作社幫助我們提高技術,咱的手藝也越來越好了,出門在外的翼城人也能吃上家鄉味道了。”
采訪期間,一位穿著樸素、個頭中等的男子站在身后,看著我們聊得起勁兒,小聲說了句,“你們慢慢聊,我先去看下新車間……”
“他就是牛書記,可好哩。”李香萍話音剛落,記者便一個箭步跟上了牛來忠的步伐,緊隨其后走了幾步,發覺他一定是個“急性子”,走起路來都比常人快。
“快投產了,快了快了。”看著眼前新建的200余平方米的新廠房,牛來忠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現在車間有8個人,新廠子能吸納20多人,到時候咱石佛的老百姓就有地兒干活啦。”
恒盛源漿水生產的“姚家漿水”在傳統的做法上改進工藝,嚴把產品質量關。由過去的采摘野菜,淘洗好后加入“漿水引子”發酵簡單的工序發展到了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發項目,融合了現代工業技術,經過多個生產環節的技術創新,形成了“擇菜—凈菜—焯水—切割—入缸—加溫—還湯—發酵—成品包裝”的生產工藝流程。“安全有了保障,口味也得有保障。”牛來忠詳細介紹,漿水的菜種也由過去的薺菜發展到用苦苣、蒲公英以及蔬菜中的雪里紅、芹菜等制作,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選擇,由于市場遠銷異地,為防止變質和擠壓破損,方便路途運輸,使用真空易拉罐包裝。
恒盛源漿水生產車間的墻面上,一張照片和紅色條幅格外醒目。照片上,牛來忠捧著獎杯笑得燦爛,“這是去年全省農業農村領域‘五小六化’競賽上,我們的‘姚家漿水’榮獲了優秀成果一等獎。”
紅色條幅上“扶貧先扶志,勤勞奔小康”的口號深入人心,用李香萍的話講就是,“越干越想干,越想干越有心勁。”
記者 劉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