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全省國有企業是山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立足新發展階段,全省國資系統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堅決扛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堅決做黨的建設的排頭兵,做經濟建設的領頭雁,做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積極投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實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國資國企力量。
全省國有企業是山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強調,“發揮好國有經濟的帶動示范引領作用,在省屬企業專業化重組的基礎上,下大氣力苦練內功、提質增效,全面提升精細化、數智化、證券化水平;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加強國有資本穿透式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做好國資國企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立足新發展階段,全省國資系統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堅決扛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堅決做黨的建設的排頭兵,做經濟建設的領頭雁,做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積極投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實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國資國企力量。
在履行政治責任上帶動示范引領,做黨的建設排頭兵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全省國資系統要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上當先鋒、作表率,全面提升黨的建設質量,筑牢國企之“根”與“魂”,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作為根本性建設。把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強化政治引領,深入實施“第一議題”制度,堅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找指針、找方法、找路徑,持續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貫徹落實。
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始終緊緊抓住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這個關鍵點,不斷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持續推動黨委發揮領導作用和公司其他治理主體依法行權履職有機統一,全面提升董事會建設質量、落實董事會職權,準確落實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的要求,不斷完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
強化組織建設。開展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壓實責任,嚴明獎懲,逐級建立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加強督促檢查,黨建工作結果同薪酬激勵、獎懲任免掛鉤,以精準問責倒逼制度執行到位;持之以恒推動企業黨建項目化、標準化、具體化,選樹好示范基層黨支部,全面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各級黨組織抓黨建、強黨建的內生動力。
持續推動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和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機統一。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深入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切實把敢于管黨治黨、善于治企興企的優秀領導選出來、用起來;持續落實山西人才新政“12條”和《提升省屬企業引才育才動力實施細則》《關于加快省屬企業人才培育的實施辦法》,引才聚才育才,為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堅持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繼續健全政治監督制度機制,做精做準做實政治監督,持續推進正風肅紀反腐,全面貫通整合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系統監督“五位一體”監督體制,探索開展提級巡察、交叉巡察等黨內監督形式,持續推動黨內監督與企業內部監督有機統一,推動“三不”一體建設向縱深發展,把監督效能轉化為治理效能,多措并舉加強黨性教育和警示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腐敗問題發生。
在履行經濟責任上帶動示范引領,做經濟建設領頭雁
發展是解決我省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全省國有企業是山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在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上必須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強化科技創新。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自覺踐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統籌創新資源,發揮國有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承擔國家和我省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推動生產創新,加快推動5G、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與實體產業融合應用,加快“5G+智慧礦山”等能源、制造領域產業鏈數字化生態協同平臺建設。推動應用創新,圍繞產品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開展技術創新,全面提升存量產品的科技含量,有效延展產品的生命周期。完善創新制度,落實“軍令狀”制度和“揭榜掛帥”機制,強化科技創新支持政策的供給,探索打造國資國企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在科技創新引導方面,更多與民營企業進行優勢互補,發揮好國有企業支撐作用。
持續深化改革。全力推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指導推動企業對標行業先進水平,下大氣力苦練內功、提質增效;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深化董事會建設,切實落實和維護好董事會各項職權,加強完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推動內涵集約發展,著力提升投入產出水平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全面邁過行業平均水平的“生存線”,力爭達到先進水平“發展線”;做好管理精細化,壓縮一般性管理費用和資本性支出,大力壓降“兩金”,采取多種形式整治“跑冒滴漏”;做好管理數智化,探索推動省屬企業資金、資產、采購等重大事項上系統、上平臺,發揮好系統集聚集約集成作用,全面提升省屬企業活力和效率,切實增強省屬企業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優化布局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省屬企業加大內部資源整合力度,加快清理“兩非”“兩資”,加快治理重點虧損子企業,進一步提升生存力;堅決遏制省屬企業“兩高”項目盲目投資,突出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導向,推動國有資本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綠色低碳產業集聚,進一步提升發展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省屬企業當好產業鏈供應鏈“鏈主”,與民營企業共同建鏈、補鏈、強鏈、延鏈,優化分工協作,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培育更多更優更強的市場主體;發揮好國有資本杠桿和引導作用,探索成立國有資本創投、風投基金,搭建投資平臺,帶動民營資本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培育一批“小巨人”“隱形冠軍”“單項冠軍”。
強化國資監管。聚焦重大風險關鍵環節重大領域,開展管資本穿透式監管,有力推動企業管理提升,強化風險防控,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好風險防控各項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突出監督重點,加強對重點人員的監督,通過抓好“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業務的監督,聚焦生產經營重點領域、問題多發企業和重大風險領域,及時開展檢查監督,推動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機制運行情況的監督,重點檢查“制度有沒有、管不管用”的問題,切實增強制度執行力,強化制度剛性約束;加強成果運用,充分發揮“追責一個,警示一片”的警示作用,切實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要求落到實處。
在履行社會責任上帶動示范引領,做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做美麗山西建設者。堅決貫徹“兩山”理念,統籌資源開發與生態治理,大力推廣“土地治理+”模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五水綜改”,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扎實開展控污控排和環境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堅決防止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大力推動煤炭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路徑,在實現綠色發展上走在前列。
做民生保障頂梁柱。堅決保障民生供應,緊緊圍繞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源革命試點等重點任務,更好地發揮省屬企業在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安全、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作用;積極推行市場化用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大幫扶力度,更好地推動省屬企業在保民生、穩就業、共同富裕中發揮作為。
山西省國資委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