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2021年,我市衛健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各種挑戰,促改革、謀發展、惠民生,在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年來,我市衛健系統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以“健康臨汾”建設為目標,抓重點、補短板、固根基、強弱項,著力解決老百姓看病難點、堵點問題,實施一系列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舉措。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基層衛生醫療網絡更加夯實,醫療保障能力穩步加強,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從“看病難、看病貴”到“就近看、少花錢”,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逐步得到滿足。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首批國家“衛生應急綜合試驗區”試點城市、全國2020-2021年度“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優秀單位、2021年度目標責任測評優秀市、臨汾市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一張張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背后,鐫刻著我市衛健人奮力拼搏、不懈求索的堅實足印。
一場疫情
展現“醫”心為民的大情懷
歷經磨難顯本色,滄海橫流見擔當。2021年,我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全員核酸檢測、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等預案,嚴格落實流調排查、隔離管控、核酸檢測、環境消殺等防控措施,建立應急觸發機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我市對第一入境點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后的3971名境外來(返)臨人員,做到遠端知、行程明、落地接;對中高風險地區來(返)臨人員,快速精準開展排查,落實“五包一”管理;對密接、次密接人員第一時間精準找人、第一時間集中隔離、第一時間核酸檢測;對快遞物流,全面逐件至少兩次消殺;對冷鏈食品,實行“一總三全面”規范化管理。同時,全市17個縣(市、區)均成立以公安、工信、公衛等部門聯合組成的流調溯源隊伍。目前全市擁有18支流調隊伍1107人;各縣(市、區)規范集中隔離場所啟用和評估驗收程序,按照每萬人口不少于60間、常備不少于300間的要求儲備集中隔離場所,全市儲備隔離房間14660個,每萬人37間;組建3個市級常備工作組、2個市級后備工作組,醫療救治隊伍1017人。全市21146名專職健康管理員建立多點觸發的預警機制,監測預警能力有效提升。
2021年,我市衛健系統堅持“院內零感染、院感零容忍”的底線,強化院感防控,對全市醫療機構開展16輪檢查,累計檢查醫療機構5331家;全市18所定點醫院20個發熱門診累計接診50211人。大力推進疫苗接種工作,累計接種新冠疫苗714萬余劑次,建立起人群免疫屏障。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金標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50家,設置核酸采集點3024個,儲備采樣人員7800余人、核酸檢測專業人員578人,日最大檢測量可達13.3萬份。全市分成8個片區,可互相支援,能夠在1日內完成單個縣級區域全員核酸檢測。
守得云開見月明。2021年,全市衛健系統交出了病例“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疫情“零外溢”、常態化防控“零松懈”、全市未發生二代病例的合格答卷。
一個理念
引導民之所盼大改觀
人人健康,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百姓的期盼。
過去一年,市衛健系統把“健康強市”擺在優先地位,深入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控煙、心理健康促進、塵肺病防治攻堅等十六大行動,全面實施四項政府民生實事,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走出一條全面健康發展之路。
截至2021年,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78.12歲,嬰兒死亡率降至3.0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3.93‰,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70%,居民健康水平持續向好。
“健康臨汾”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要讓人民群眾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2021年,全市衛健系統聚焦“優化全市醫院布局、打造15分鐘就醫圈”,謀劃實施重大工程項目8個。目前,市第三人民醫院異地新建、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救治綜合樓、市中心醫院改擴建等3個項目均已開工。市中心醫院心腦血管綜合樓建設項目于2021年12月29日正式啟用,市人民醫院大力推進省域醫療中心建設。
市衛健系統持續開展“千名醫生進萬家”活動,市直7家醫院組建的醫療小分隊深入全市81個鄉鎮舉辦義診和講座8370次,服務603538人。組建家庭醫生團隊2720個,全力推行“l+l+l+X”簽約服務模式,做到應簽盡簽。使百姓“基本醫療有保障”,健康扶貧有質量。
2021年8月,國家衛健委確定我市作為首批衛生應急綜合試驗區三個試點城市之一。我市更是成立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制定了應急指揮、監測研判預警、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聯防聯控、物資保障“六大體系”工作方案,力爭利用3年時間建成全國可復制推廣的衛生應急工作標桿。
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讓心理健康融入城市的每一次脈動。2021年,我市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卓有成效。“5G”賦能全市統一的心理服務信息化系統和心理服務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一系統雙平臺”管理模式,將心理體檢納入正常健康體檢。實現精神衛生醫療服務、大中小學校心理服務全覆蓋,縣、鄉(鎮)、村均實現心理服務全覆蓋。
由祁小龍教授全國門靜脈高壓中心團隊牽頭,聯合市第三人民醫院組成科研團隊,開展《全國門靜脈高壓中心基于霍州市社區2型糖尿病人群的脂肪肝及肝硬化門脈高壓篩查的項目》,成果在《中華糖尿病》雜志上發表。由張文宏教授團隊、祁小龍教授團隊與市第三人民醫院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的《肝病人群接種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HESS2101)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創衛讓健康臨汾顯現生機,國家衛生城市是一張含金量極高的城市名片。2021年,我市各級各單位積極參與創衛行動,現有1個國家衛生城市、5個國家衛生縣、7個國家衛生鄉鎮;1個省衛生城市、10個省衛生縣、53個省衛生鄉鎮、654個省衛生村。
乘著“創衛”東風,我市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疾病控制、醫療救治、衛生監督體系逐步健全,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成績斐然,孕產婦健康管理工作更加規范,連續四年獲評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繼續加強愛國衛生運動大宣傳、健康知識大普及、環境衛生大整治、病媒防制大行動和衛生創建大鞏固等五大行動,我市環境更加優美靚麗,文明衛生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輪醫改
形成“全”區域醫療大聯合
新一輪醫改啟動至今,我市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圍繞關鍵環節攻難點、破堵點,聚焦群眾所需所盼,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減輕就醫負擔。市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被確定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省級試點,二級以上醫院實現預約診療服務全覆蓋。
2021年,我市全面整合各類醫療服務資源,探索構建緊密型醫療集團,引進和推廣高、精、尖醫療技術和設備。推動醫聯體資源共享,專家、技術、檢查、服務、信息在醫聯體內部無障礙流動,智慧醫療和醫聯體建設“雙輪驅動”,使全域醫療能力全面提升。市衛健系統開展的“優醫行動”,結出累累碩果。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分別與葛均波、李兆申等院士建立合作指導關系,成立8個博士工作站和11個名醫工作室,為群眾獲得優質醫療資源服務架起了橋梁。全市遴選出十大重點專科、第一批39名“百名學科帶頭人”和314名“千名技術骨干”;成功申報國家級重點專科1個,建成省級重點專科23個、市級重點專科73個。
繼續深入落實分級診療制度,讓群眾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市域內建立以4個三級醫院為龍頭、294所醫療機構參與的醫聯體體系,成立18個專科聯盟,組建17個縣級醫療集團,構建以縱向幫扶醫聯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為主的醫療合作模式,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初步形成醫聯體上下貫通的互動銜接機制。建立11個胸痛中心、11個卒中中心、12個創傷救治中心、19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18個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20個傳染病救治中心,全市質控部達到43個。全市鄉鎮衛生院,行政村衛生室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達標率達到98%以上,更多百姓在“家門口”看病更安心、更舒心。
與時俱進,智慧醫院守護健康。市急救中心120遠程急救指揮會診5G應用平臺被納入工信部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鄉寧縣、安澤縣、大寧縣成為省級5G+醫療試點。市中心醫院獲批互聯網醫院,專家號源隨手查、自助就醫、繳費不排隊以及線上醫療的眾多優質功能,方便居民看病就醫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市中心醫院和市第三人民醫院積極推進“互聯網+護理”工作,全市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可以向群眾提供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線上服務。
守正創新,一項國粹在薪火相傳中促進健康事業的大發展。2021年,我市持續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中醫藥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在疫情防控中,為集中隔離點密接和次密接人員配送中藥4566劑。4名中醫專家被評選為“山西省名中醫”,市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達到10個。堯都區、洪洞縣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侯馬市創建為全省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市中醫館總數達到177家,實現基層全覆蓋。啟動“平陽中醫藥傳承工程”,出版《平水版匯本針灸經》《平水版傷寒論》《黃帝內經素問》共24冊書籍,中醫藥事業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
“病有所醫”惠民生,“醫有所惠”為人民。2021年,我市衛健系統高標準實施醫療水平提升行動,讓全市衛生健康事業多出彩、出重彩、添光彩,讓平陽百姓生活得更健康、更長壽、更幸福。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書寫著臨汾市衛健人在全民健康領域的堅守和奮進。
追夢之路從無坦途,攻堅克難未有窮期。今年,我市將繼續深入推進健康臨汾建設,為全市人民鋪就一條寬闊的健康大道。
記者 閆晏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