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臨汾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
——2022年2月在臨汾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臨汾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 張瑜慶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臨汾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以及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查,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質量效益穩步提高
8大主要經濟指標,除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差目標0.6個百分點外,其余7項均圓滿完成年度目標。特別是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5%,為近8年最好水平;GDP總量達到1909.5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1.2億元,增長8%;第二產業增加值951.2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增加值807.1億元,增長7.7%。質量效益明顯改善,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9億元,同比增長18.2%;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迅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97億元,同比增長43.7%,利潤總額329.4億元,同比增長131%。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8816人,完成省定目標的125.1%;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66318人,完成省定目標的147.4%;城鎮登記失業率3.4%,控制在省定目標4.5%之內。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1.2%,控制在合理區間。
(二)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傳統產業加快優化升級。積極推進煤礦綠色生產開采和智能化建設,全市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79%,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23%。積極推動安澤藺鑫和古縣盛隆泰達、宏源等大機焦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鋼鐵鑄造產業集聚區,山西通才工貿1280m3高爐投產,晉南鋼鐵3號1860m3高爐及配套項目建成,全市鋼鐵先進產能占比達到70%,排全省第二。并網電源總裝機容量723.1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63.7%。
新興產業加速聚勢賦能。加快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侯馬正大制管(二期)、華翔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等大項目建成投產。做大做強金屬、碳基和前沿新材料,藍寶石拋光液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力打造特色中成藥加工生產體系,打響安澤連翹、臨汾地黃品牌。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8%,裝備制造業增長47.7%。
服務業加力提質增效。制定出臺服務業行動計劃60條、經濟提質進位19條等支持政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財神樓街等特色街區,萬達廣場開業運營。加快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扶持壯大一批網絡貨運平臺。鄉寧、浮山獲批全國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現代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努力克服災情影響,全年糧食總產42.2億斤;翼城唐興鎮東關村高產示范田平均畝產1661.6斤,新創山西省小麥單產紀錄。穩步推進沿黃梨果、沿汾蔬菜、沿太岳中藥材(藥茶)“三大產業園區”建設,新發展露地蔬菜7.9萬畝;新發展水果2.4萬畝,改造老果園9萬畝;新發展中藥材21.5萬畝。山西琪爾康翅果生物制品公司入選國家級龍頭企業,新認定省級龍頭企業33家,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187.2億元,同比增長23.1%。
(三)項目建設強力推進,項目謀劃增量提質
重點項目高效推進。恒瑞昆60萬噸金屬智能制造、解放路立交橋等項目竣工。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8%,位居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占比46.6%,超省定目標2.1個百分點。
資金爭取成效明顯。共協調爭取專項債券30.6億元、中央資金4.6億元,通過政銀企對接為重點項目發放貸款108億元。
項目謀劃取得重大突破。超前布陣,主動出擊,共謀劃2022年項目1360個,當年可實施的項目1031個,總投資4191億元,年度投資907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382個,總投資1890.4億元,年度投資436億元;申報省重點項目90個,項目個數達到2021年的2.2倍;是歷年來謀劃項目數量最多、體量最大、產業占比最高、質量最好的一次。
(四)改革創新縱深推進,經濟活力有效釋放
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效”改革不斷深化。審批總環節壓減率38.5%;建立“證照分離”全覆蓋事項清單,惠及企業約1.6萬戶;推行“領辦、代辦、專辦+一網通辦”四辦服務機制;“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在11個開發區全面推行。
國企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敖┦髽I”處置、公司制改革均完成70%以上;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基本實現;“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教育醫療分類改革、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工作基本完成。
科技創新高地加速推進。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山西智創城NO.11啟動投運;與省內外高校開展“高??蒲衅脚_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簽約合作項目75項;臨汾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集聚各行業專家導師111人,發布科技成果60條;認定臨汾市超細晶高強韌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6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數智賦能加快推進。累計建成5G基站3446個;華翔3D打印項目進展順利,晉南鋼鐵“5G+工業互聯網”項目入選工信部2021年移動物聯網應用優秀案例,成為全省唯一入選項目。
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優化。穩步推進“雙創”工作,新認定省級星創天地4家;新認定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2家、示范基地1家;侯馬市被認定為全省創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
“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培育。新認定國家級“小巨人”企業7家、省級“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7家。
(五)城鄉統籌協調推進,開放合作穩步擴大
城市品質有力提升。投資233.3億元實施42項重點城建項目?!昂诵膬拳h、快速中環”框架基本形成,向陽路、財神樓等精品示范街陸續亮相。深化靚城提質“三大行動”,新增綠地面積86.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8%;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完成247.7公里;棚戶區住房改造建成4093套。
鄉村振興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鞏固。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實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市脫貧勞動力返崗務工10.7萬人。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改善。投入1.9億元開展“六亂”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基本消除“六亂”現象;完成農村戶廁改造51690座,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區域合作水平穩步提升。與關中平原城市群13市聯合簽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合作協議。扎實開展黃河金三角輪值工作,組織召開第八屆黃河金三角投資合作交流大會、民營經濟懇談會等系列活動。外貿外資穩中提質。加強華德、建邦等龍頭企業“一對一”服務,積極推進縣域外貿發展,17個縣(市、區)進出口業務實現全覆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塑膠、機電產品分別占全市出口總額的51%、40%。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招商簽約項目126個,總投資912.6億元;開工122個,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率96.8%。
(六)治污減排力度不減,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扎實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嚴格落實能耗雙控行動方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全面排查、分類處置64個“兩高”項目。全面啟動碳達峰碳中和前期工作,山西省碳中和戰略創新研究院臨汾分院注冊落地。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狠抓空氣質量改善,大力推進企業深度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我市在國家四部門組織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中期和三年整體績效評價中,均名列全省第一。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率12.2%,排全省第5,PM2.5、PM10、SO2等指標改善率分別排全省第3、第3、第2,實現“藍天常駐”。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與規范化整治,實施5個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容工程,完成65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水質綜合指數改善率17.6%,排全省第一,實現“碧水常清”。嚴控農業面源污染,持續推進煤矸石堆場整治,開展全市工業固體廢物大排查,實現“黃土常凈”。
(七)民生保障全面加強,百姓福祉切實增進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力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培訓工種由2020年的90個增長為160個,完成技能培訓16萬人,超額完成省定任務。成功打造2個省級、9個市級勞務品牌。線上線下共舉辦招聘會297場,達成就業意向約5.5萬人。
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雙減”工作考核指標完成率、課后服務的縣區比例、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注銷率,均達到100%。著力推進教育公平,全市3-6歲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8.5%,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所。高中集團化辦學實現了17個縣(市、區)全覆蓋。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轉設新校區建成啟用。臨汾職業技術學院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
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面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總體要求,實現確診患者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和本地人員零感染。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冠疫苗累計接種713.1萬劑次,3-11歲和60歲以上常住人口全程疫苗接種任務完成率均位居全省前列。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推進市人民醫院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立了以4個三級醫院為龍頭、294所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的醫聯體建設體系。作為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山西省唯一國家試點,2021年兩次評估均為優秀,被確定為全國18個示范點之一。
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86.2萬人,新增5.2萬人,養老保險省級統籌考評綜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一?;踞t療保險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7%。為7040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6102.3萬元。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被評為A級。
社會治理根基有力夯實。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圓滿完成各項安保維穩任務,全市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
二、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
當前,我們面臨的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從國際看,在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在穩步復蘇中出現明顯分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美貿易關系走向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外部制約因素。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固,增長壓力依然較大。盡管存在諸多困難與挑戰,但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積極因素正在積聚。今年中央經濟工作主基調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宏觀經濟政策導向延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穩健背景下的積極作為、積極調節;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為擴大內需提供堅強支撐;科學考核能源消費,為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創造更有利條件。
重點把握好五個堅持:
(一)堅持“國之大者”。堅持從大局看問題、從長遠看問題、從戰略上看問題,時刻胸懷我市轉型事業的大局,胸懷全市人民的福祉,胸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站穩政治立場,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自覺把思想、行動和具體工作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
(二)堅持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以“雙城”建設為牽引,遵循“穩、引、準、統、保”五字要訣,落實“八方面重點工作”,緊扣推動經濟工作的“八條路徑舉措”,做好產業轉型“五篇文章”,推動“三大板塊”互促共融,奮力爭先進位崛起。
(三)堅持穩字當頭。不僅要穩中求進,還要盡可能穩中求快、穩中求新、穩中求質,同時以穩促進、以進固穩,高質量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四)堅持“雙城”牽引戰略。緊抓“政策機遇窗口期”,抓好頂層設計,同步構建重大規劃落實體系,把規劃任務落實到具體項目、具體單位、具體責任人,確保規劃落地見效、開花結果。
(五)堅持典型引領。著力選好典型,樹立標桿,用模范個人、先進集體、標桿項目、示范品牌,弘揚正能量,引領大發展。
三、2022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綜合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統籌考慮我市發展實際,提出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5%左右、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各項約束性指標完成省定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工作部署和市政府工作安排,全力做好十個方面重點工作。
(一)著力開展“雙城”建設起步年活動,牽引高質量發展開新局
一是高標設計狠抓落實。
二是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質。
三是高質量打造示范樣板縣。
(二)著力構建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培育高質量發展新支柱
一是推動傳統產業內涵集約、高端低碳發展。
二是推動新興產業成鏈集群發展。
三是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
四是推動落實現代農業“特優”戰略。
五是推動數字經濟超前布局、融合發展。
(三)著力推進“項目建設年”活動,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一是統籌板塊布局,滾動充實項目盤子。
二是圍繞轉化落地,健全完善項目推進機制。
三是圍繞項目建設,有序開展系列專項活動。
四是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四)著力穩定經濟增長,夯實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一是穩固經濟增長基本盤。
二是全力打造開發區升級版。
三是強化經濟調度。
(五)著力推進“市場主體建設年”活動,增強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一是抓實服務,優化環境。
二是定好政策,高效執行。
三是加強培育,分類推進。
(六)著力推動文旅融合,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一是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二是著力推進重點文旅項目建設。
三是大力實施宣傳營銷推廣行動。
(七)著力深化改革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新生機
一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二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三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四是深化水利改革。
五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八)著力發展社會民生事業,推動高質量發展更惠民
一是加快推動鄉村振興。
二是千方百計穩定就業。
三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是著力建設健康臨汾。
五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六是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
(九)著力抓好“雙碳”和環保工作,打造高質量發展綠色名片
一是統籌抓好碳達峰碳中和。
二是加力推動能源革命。
三是聚力抓好生態環境保護。
(十)著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提供高質量發展堅強保障
一是堅決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二是全力抓好安全生產。
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責任編輯:姚建
上一篇: 臨汾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臨汾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
下一篇: 關于臨汾市2021年全市和市本級預算執行情況 與2022年全市和市本級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 ——2022年2月在臨汾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