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細胞,在活躍經濟、吸納就業、推動創新、增加稅收、便民利民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讓每個小細胞都充滿生命力是我市“市場主體建設年”著力研究的課題。一直以來,我市立足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與企業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激發中小微企業發展生命力、活力。
臨材臨用 臨用臨才
“為愛返巢”,這是創業者王衛國的選擇;“為愛堅守”,這是守業者王衛國的執著。
2006年,為了心愛的女孩、如今的愛人,王衛國選擇回鄉創業,在計算機行業相關領域摸爬滾打,于2015年創建了山西正合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至今,通過持續研發、創新,已經獲得國防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6項,軟件著作權40項。其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電路板自動化生產控制芯片》、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嵌入式工控機安裝固定裝置》填補了國內空白。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及市中小微企業發展中心、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山西正合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軍民融合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和雙軟認證企業。獲得2021年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獎勵資金30萬元,并享受2019年的股份制改造獎勵資金50萬元、“晉新版”掛牌獎勵資金20萬元。
隨著公司一天天做大做強,王衛國卻從沒想過去其他城市發展,這其中飽含著他對家鄉的無限熱愛與期許。“16年來,家鄉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政務服務更加健全、人才環境更加優質、營商環境更加優化。自己生長的城市,總要給她多一點時間‘成長’。”王衛國滿眼期待,“今后,我希望家鄉臨汾能進一步加強對本土人才、本地產品的重視和扶持,以‘抓大不忘小’‘抓新不忘老’‘抓外不忘內’‘抓快不忘好’的思路,扶持本地中小微民營企業特別是質量高、效益好的企業做大做強。”
精準施策 靶向發力
近年來,中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在平陽大地落地生根。在臨汾開發區河汾一路交叉口西南角,有一座呈梯形狀的地標性建筑高高聳立,格外耀眼,這就是清控創新基地(臨汾)所在地,有50余家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在這里成長與發展。
清控創新基地(臨汾)被譽為“高新技術企業搖籃”,這并非“徒有虛名”。入駐企業擴大發展缺少資金,基地就幫助企業聯系投資人、銀行獲取資金;企業發展遇到技術瓶頸,基地就為其精準對接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幫助企業實現技術突破;企業想向國內其他城市擴張,基地就精準鏈接國內其他城市的清控創新基地,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所需資源……該基地通過為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基礎設施和一系列服務支持,降低了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了創業成功率,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我們能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搖籃’,多虧‘大環境’的優化。”清控創新基地(臨汾)負責人王帥億說,“2019年11月,在市科技局的推動下,臨汾經濟開發區與清控科創旗下清控創新基地(太原)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清控創新基地(臨汾),這是我們的起點。去年,在團市委、市科技局、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臨汾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及其他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我們完成了市青年之家的建設工作、臨汾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成投入使用,通過了省級、市級眾創空間認定、市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認定。”
清控創新基地(臨汾)是企業和政府對接的“橋梁”,也正因為如此,王帥億更能感受到企業需求。他坦言:“我市各級各部門分別出臺了各類惠企助企政策,這為鼓勵和支持創業創新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希望這樣的政策扶持能夠更加精準有效,建議政府可以加強對‘社會效益高、技術競爭強、應用市場廣、稅收貢獻大、帶動就業強’的雙創企業進行篩選,精準幫扶,使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此外,他還希望我市可以完善建設臨汾雙創公共服務平臺,在人才培育和引進上不斷開放政策。同時,開辟多元化雙創投融資渠道。
政府搭臺 企業唱戲
坐落在市區河汾路的觀昀柳編藝術生活館是一家清雅文藝的小店,這也是臨汾市首個集文化、創意、藝術、商業、休閑于一體的人文復合藝術空間。
“我的創業初心是希望將柳編這種根植于我省的傳統民間藝術,通過空間、人文等手段更好地傳承和傳播,在山西乃至全國打造一家具有獨特藝術品類、審美態度的人文復合藝術空間品牌,并通過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項目,傳遞出我們對空間美學、品牌升級的觀點。”觀昀柳編藝術生活館創始人趙麗萍娓娓道來,“公司成立至今,我們也享受到了各種扶持與幫助,比如我們被團市委授予了‘筑夢之家’‘青年之家’稱號,吸引了不少大學生和青年創業者來參觀學習,既宣傳了我們的理念,又讓我們結識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提升了影響力。”
2020年以來,觀昀柳編藝術生活館與山西師范大學材料營聯動,重新定義了柳編的運用場景及呈現形式,藝術館也一度成為臨汾青年的網紅打卡地;通過為青年創業者賦能,集結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業伙伴,每月定期組織思享會,讓好思想流動起來,讓藝術館充滿激情和活力。此外,還加強高端品牌活動的策劃、空間的藝術裝置等等。
作為柳編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麗萍表示:“柳編藝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還需要在項目布局上狠下功夫,把柳編藝術真正通過商業化布局,傳承下去、傳播出去,融入到商業、戶外、景區,使它成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但這些,趙麗萍認為憑借一己之力很難去實現。“希望政府能夠為我們搭建平臺,打破企業間的信息壁壘,扶持我們對接一些有知名度的景區,促成企業間的合作,真正幫助我們實現文旅融合,讓我們產品的知名度再上新臺階、使景區的文化氛圍更濃郁。”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