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夏時節,筆者來到洪洞縣劉家垣鎮曹家莊村,在村民曹曉峰家中看到,曬干的小麥被裝進了一個個明光锃亮的糧倉。談起收成,村民曹曉峰開心地說:“我家16畝旱地打了1萬多斤小麥,畝均700多斤,這都是沾了地膜覆蓋的光!”村干部曹會明介紹,全村144戶,鋪膜1814畝,占全村小麥總面積的92%。
曹家莊正是該縣推廣小麥地膜覆蓋的縮影。2014年度—2015年度,全省推廣面積13萬多畝,該縣為6.08萬畝,占比47%。面積大,效益也頗為可觀。經測產驗收,全縣地膜覆蓋小麥總產2萬噸,平均畝產329.1公斤,比露地畝增59公斤,總計增產3540噸。
洪洞為我省農業大縣,曾多次榮獲全國“農業生產先進縣”、“小麥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小麥總面積一直保持在63萬畝左右,水、旱地基本各占一半。上世紀90年代,旱地小麥地膜覆蓋項目在該縣已開始推廣,1997年,農業部還在此召開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流動現場會。該項目雖然節水抗旱、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但技術含量高、地塊平整度要求高、播種費時費力、農業機械投入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戶的發展積極性,面積一直在萬畝以下徘徊。近年來,該縣再次瞄準這一項目,將其定位為旱地小麥奪取豐產的“壓艙石”、“大引擎”高度,統籌項目資金,強化技術支撐,完善配套服務,小麥地膜覆蓋工作迅猛推進。
該縣首先從資金幫扶破題,主動與省、市農業部門聯系對接,積極爭取項目技術、資金扶持,縣、鄉(鎮)先后拿出500多萬元用于農機補貼和技術培訓等。農戶小麥所用地膜全部免費,深耕、整地、鋪膜等項費用給予補助,補助資金畝均達到80元。精心繪制全縣小麥地膜覆蓋方位圖,及時與區域內農戶溝通聯系,保證面積落實,布局上做到整鄉整村推進,集中連片覆蓋。今年分布范圍達11個鄉鎮96個村的7465家農戶。
同時,該縣狠抓技術支撐,縣、鄉(鎮)分別成立了技術指導隊和技術指導組,村村有技術指導員,每年發放技術資料及操作規程3萬余份。同時,通過協議合作模式,全縣615家農機合作社(農機戶)714臺機械簽訂機械作業協議。以提高農機手操作技能為主,借助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大平臺,對參與項目實施的專業合作社、生產大戶、農機手,分片區進行系統培訓,僅去年就舉辦現場技術培訓40多場次,有效保證了播種、覆膜等關鍵環節農機作業質量。該縣還積極提供優惠條件,吸引農業廳、農科院、九三學社等多家省級科研部門在洪洞建立地膜小麥及其它農業試驗基地,總結經驗,為項目推進提供精準技術指導。
為整體推進小麥地膜覆蓋這一系統工程,該縣實行統一深耕深翻、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械播種、統一病蟲草防治、統一機械收獲。地膜覆蓋項目田全部采用“臨豐三號”“臨旱6號”“長8744”等優種,優種率和統一供種率達100%;全程機械化生產,深(翻)松、整地、起壟、播種、收獲全部實現機械化;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協調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防治隊,開展了冬前化學除草、春季麥葉蜂防治和中后期“一噴三防”統一作業,并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成果為依托,制訂施肥方案,均衡營養施肥。這些措施的落實,全方位確保了地膜小麥的增產增收。
近四年以來,該縣先后推廣地膜小麥面積20多萬畝,已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高認可度。該縣項目領導協調組組長、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劉春林表示,下一步在抓好全程服務的同時,將聚焦各農村專業合作社板塊進行重點扶持,力促面積穩步增長。據悉,為消除廢舊地膜污染,該縣農委與各鄉鎮簽訂了廢舊地膜回收協議,委托山西民樂塑料再生利用公司回收再處理,現已收購廢膜600余噸,有效推進地膜覆蓋項目可持續發展。(孔小平 馮曉慶)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