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種植異彩紛呈
臨汾新聞網訊 入冬時節,記者沿京昆高速洪洞口東行500米進入一片蓊郁的楊樹林,一座座排列整齊的現代化的菌類大棚映入眼簾。這便是洪洞南段農業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菌類種植基地。然而,曾幾何時,這里曾是一片廢棄的土地。短短5年時間,該合作社的菌類大棚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食用菌制種廠、鮮平菇生產廠、廢棄菌包生物質燃料加工廠、食用菌醋廠應時而生,形成了食用菌生產、加工、廢料利用為一體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
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建剛帶領記者參觀了出菇大棚的過程中頗有自信地說,目前合作社共有出菇大棚108棟,發菌冷房16間,冷庫12間,接種室和原料倉儲也已全部配套,菌棒年裝袋量90萬袋,年產鮮平菇2500噸,全年營業額達400多萬元,產品除供應本地外,全部銷往呂梁、晉中、運城等地。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王建剛及其合伙人深入河南、廣西、福建等地考察,認為蘑菇的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量日趨增加,價格穩定,市場前景廣闊,從而堅定了他們大力發展蘑菇種植的信心和決心。王建剛說:“我們一起步就建了23座大棚,但資金的短缺和培植技術的缺乏嚴重制約了我們的發展。”2012年4月,該合作社和山西睿博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進行資源整合,為合作社規模化種植菌類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
有了睿博公司強大資金做后盾,該合作社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思路,極力推動規模化菌類種植。從2010年合作社成立伊始,合作社成員每年都到外地進行市場調研,關注新產品,吸收新技術,并且到遼寧等地進行新技術培訓,還聘請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專家以及本地常年種植食用菌的“土專家”擔任常年技術顧問,同時,為該合作社培養了一大批菌種培育、栽培操作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并且成立了自己的菌種研發中心。
為進一步強大綜合實力,降本增效,做好生態循環農業,該合作社于2012年開始引進生物質燃料設備,把出完菇的廢菌包加工成無污染的清潔燃料供應合作社菌包生產中的滅菌鍋爐與冬季大棚內的采暖鍋爐,切實做到了廢物利用,減少了環境污染。王建剛告訴記者,廢菌包加工成生物質燃料,熱量很高,可達4500大卡,與煤的熱量不相上下,但是按目前煤價230元/噸計算,燒生物質燃料可節約成本70元/噸。不僅如此,該合作社還將廢菌棒加工成有機肥和生物飼料,可同時供應100畝地的有機肥和5000只雞全年的飼料。今年春季,該合作社已經流轉回土地100余畝,將用于有機蔬菜和食用菌的發展,將整個園區逐步形成生態農業園區。
在深加工上,該合作社于2013年開始研制食用菌醋,通過傳統的釀造工藝配合研制的配方加上菌類的健康營養,研制出了高營養、新口味的“博蕈”牌蘑菇香醋,目前各項審批手續均已完成,產品正逐步投入市場,預計年產量可達3000噸以上,產值將達到1000萬元以上。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該合作社依托充足的菌種優勢、過硬的技術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所有大棚均承包給本村農戶栽培,使近200戶村民受益,戶均增收3萬元。目前,該合作社培植猴頭菇、木耳、雞腿菇、茶樹菇等菌種的技術已經成熟,各類食用菌將在明年開始批量生產,預計產值將達到50萬元。
記者 董梟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