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縣委書記鄭步電在參加“6·5”宣傳活動。
洪洞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建軍在檢查環保工作。
臨汾新聞網訊 這是一座綠色之城,公園綠地率均達70%以上,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8.84%,綠地覆蓋率達40%,繪就了一幅“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優美畫卷;
這是一座榮譽之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縣、省級環保模范城等等,一個個榮譽背后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崛起;
這是一座旅游之城,現已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建成國家5A級景區一家,3A級景區兩家,國家濕地公園1個,26處風景名勝區,旅游的發展為這座城注入無限活力;
……
在這些大發展、大榮譽的背后,都離不開一個思想的牽引——生態文明。
近年來,洪洞縣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站在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以最大決心、最嚴制度、最強措施,喚回屬于全縣人民的藍天碧水,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堅定信念 環境治理不含糊
“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兩個優先’予以對待,推動我縣生態環境治理攻堅不斷取得新成效。”在今年召開的洪洞縣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洪洞縣委書記鄭步電態度堅決,表達出對生態環境治理攻堅的決心和信心。
洪洞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建軍也表示,生態治理是戰略重點、未來所寄,是群眾期盼、人心所向,必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境界,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為發展奠基、對未來負責。
說了算,定了干。全縣上下深刻意識到,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影響和制約縣域軟實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根本所在。他們堅決破除“兩山夾一川,環保問題難以解決”的錯誤思想,堅決克服“環保問題是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消化需要一定周期”的消極思想,先后下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洪洞縣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洪洞縣城鄉大清潔實施方案》《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非采暖季差異化錯峰管控方案》《2019年焦化行業深度減排實施方案》和《洪洞縣煤焦發運站環境整治方案》等文件,扎實開展工業企業深度治理、散亂污企業整治、清潔能源改造、散煤污染治理、揚塵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等環保綜合整治。
特別是今年7月份以來,洪洞縣按照省違法排污大整治“百日清零”專項行動及臨汾市推進生態環境“八大工程”的部署要求,全面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扎實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堅決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形成了生態環境治理攻堅的強大合力。
緊抓重點 “三大攻堅”戰鼓擂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洪洞縣突出關鍵,抓住重點,圍繞“八大工程”全力攻堅,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全縣上下振奮精神,在打好、打勝藍天保衛戰上下功夫。工業減排方面,嚴格排放標準,全面實施在產焦化企業的深度減排工程;散煤減排方面,開展燃煤鍋爐整治,強化散煤管控,嚴禁劣質煤焦流入市場,同時將全縣平川區域全部納入禁燃區范圍,不斷擴大禁煤區范圍;交通減排方面,常態化開展柴油貨車和散裝物料運輸車聯合執法,持續開展打擊黑加油站點專項行動;城市減排方面,繼續開展城鄉大整治、城區大清洗、裸土大治理等行動。
與此同時,洪洞縣以汾河為重點,深入實施“水十條”,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快修復河流生態系統,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強化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入河排污口管理。持續開展清河行動,進一步改善河流及沿岸生態環境。加強工業廢水深度處理,大力推進工業企業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提質改造和保溫提效工程,確保出水穩定達地表水Ⅴ類標準。
大力實施“土十條”,加強焦化、化工、有色、垃圾填埋(焚燒)等重點風險企業土壤環境監管。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年活動,全面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廣晉豐綠能第三方畜禽糞污集中處理模式,強化畜禽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礦山生態治理修復,全面啟動滅失主體矸石山治理工作,嚴肅查處煤炭企業矸石違法處置、違法傾倒等行為。
直面問題 產業轉型謀發展
近年來,洪洞縣堅持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謀劃推進環保工作,舉全縣之力連續攻堅,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環保工作的成效縱向比進步明顯,橫向看差距依然很大。
去年,我市的環保指標在全國排名倒數,而洪洞的指標在全市墊底。為什么持續高壓地抓環保,可污染防治的問題依然突出呢?
生態環境部和市里聘請的專家明確指出洪洞縣平川區域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環境承載力有限,排污總量過大,產業布局不合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環境污染的被動局面恐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通過產業轉型緩解環保壓力,通過生態環保倒逼產業升級。洪洞縣橫下一條心,以環境容量鋪排產業布局,奮力爬上轉型升級的坡,堅決關停退出兩家限制類焦化企業。進一步定位、鋪排、調整優化不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定位的產業布局、規模和結構,以產業轉移為契機,積極發展上下游產業,加快完善產業鏈條,形成整體競爭優勢。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堅決落實煤炭、焦化等行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堅持走“減、優、綠”之路,大力培育壯大現代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門檻,加大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提高先進產能占比。大力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編制工作,嚴把項目準入關,不把降低環保門檻作為項目引進的條件,為洪洞的綠水青山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補齊短板 形成環保大格局
工作沒少做,可是環保數據就是上不去,癥結出在哪兒?下一步怎么干?
今年5月份,洪洞縣成立了空氣質量實時監控指揮調度中心,對城區空氣質量實施每小時的分析調度,抽調專人負責督促整改,發現的問題按照職責分解到各部門、各單位,形成了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大環保格局。
在調度中心記者看到,空氣質量實時數據反映了六項污染物的來源、去向,工作人員科學分析、精準調度,每小時精細發布一個調度令,明確污染物趨勢,細化管控措施。
調度令的實時發布,就意味著命令的下達、行動的開始。生態環境部門發揮統一監管職責,對污染源實行精準有效排查,屬于工業企業的立即處置,屬于其他部門的及時移交;住建、交通、市場、公路等部門根據調度令,按照各自職責立即行動起來,齊抓共管、協同推進。
住建部門對建筑工地實施網格化管理,做好管控,兼顧灑水降塵作業;交通、公路部門結合風向對上風向道路實施灑水;市場監管部門對上風向餐飲業油煙嚴加管控;其他成員單位也結合調度令,按照各自職責,強化措施,推進治理,有效推進空氣質量改善。
令人可喜的是,今年7月份和8月份,洪洞縣的空氣質量指標環比下降。這一成績的取得,也更加堅定了大家喚回藍天的信心。
標本兼治 提升群眾幸福感
人居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社會向榮、民生提質不能只看城區環境這個“面子”,更要看廣大農村這個“里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農村人口近60萬的農業大縣,近年來,洪洞縣高度重視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先后開展了幾輪整潔行動。他們不僅幫助鄉鎮解決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等面上的污染問題,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還著手建立起垃圾處理、水體清潔、鄉村綠化、家園美化、習慣養成等方面的長效管理機制,幫助農民制定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村規民約,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文明鄉風的形成,凝聚起推進生態文明、共建美麗洪洞的強大正能量。
放眼望去,高鐵高速及公路沿線、河流兩岸、旅游景區周邊、工礦企業等區域,環境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定睛細看,鄉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有所緩解,城鄉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各方點贊,“六沿六廊”“三清一改一提升”的經驗做法被省農業農村廳作為典型在全省推廣。
艱難顯勇毅,篤行顯擔當。嚴峻的環保形勢讓洪洞上下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們堅定信念、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堅決打贏、打好生態環境治理這場翻身戰,誓讓生態綠色在槐鄉大地永駐。
記者 盧婷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