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文平 張軍華)“綠色經濟前景好,黃土地上可淘金?!睉{著這樣的理念,霍州450余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適應農業發展新常態,積極打造現代農業“升級版”,帶動了土地流轉5928.6萬畝,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霍州市蘆筍協會會長宋加香說,早在2008年他就開始探索職業農民之路。他看準了市場,認準了種蘆筍這個項目,拿出了多年的積蓄,承包了10畝土地,當年便收入可觀。隨后他成立了霍州市蘆筍協會,與外地食品加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走“企業+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行種產銷一條龍服務。6年間,他的協會便吸納500名會員,4個合作社,16個示范基地,50個示范大棚,在他的帶到下,霍州市蘆筍種植面積已擴大到4000畝,覆蓋了5個鄉鎮,50個行政村,年創經濟效益2000萬元。
霍州過去曾是煤焦工業城市,許多農民認為,種地收入少,不如打工做買賣來錢快。但由于資源日漸枯竭,經濟面臨轉型,重工輕農的思想不得不轉變。
近年來,霍州市走現代農業高效發展之路,總結探索了“農業企業+協會+合作社+農戶”“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為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導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領頭雁”。2014年,霍州市積極宣傳現代農業思想,遴選熱愛農業、愿意在農業方面創業的“好苗子”,在5個農業鄉鎮設立培訓點,在重點農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建立實訓基地,一年來,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600人。
如今,在霍州,不少農民特別是一些有知識、有遠見的農村青年,一改過去不愿種地、不愿當農民的偏見,越來越關注重視農業,發展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霍州青年晁劍鋒,原本是一家事業單位干部,2012年辭職從農,籌資2000萬元,流轉土地2000畝,打造了三教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發展集“種、養、加、沼”四合一循環種養殖產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互惠生產模式,本著“農戶種養、基地回收、農戶得大、基地得小”的原則,盤活市場,降低風險,帶動周邊上百戶農民一同致富。去年公司生產的優質“古衙黃”小米,銷售超過40萬公斤,肉驢存欄量突破600頭。
為扶持新型農民創業,政府努力搭建平臺。霍州市斥資3000多萬元精心打造了一座“綠色航母”——西張垣現代農業生態循環示范園區。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座園區“綠色航母”已發展成集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示范園區,種植面積達1600畝,輻射周邊各村形成了一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目前,園區內的蘆筍基地、核桃基地、規模養殖基地、蔬菜以及特色農產品基地已初具規模,年產值達5000萬元。
對于創業的農民,霍州市拿出了“真金白銀”去支持,對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在技術服務、財政幫扶上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核桃栽植每畝補貼500元;蔬菜種植給予5萬元的貼息貸款……
在各項補助和幫扶措施的鼓勵下,霍州農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安居樂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綜合公司等經營主體正在悄然興起。目前,全市已有農業專業合作社350余家,家庭農場105家。職業農民也逐漸成為霍州農民種地的生力軍。
點評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經濟轉型是當前的一項重大任務?;糁葑鳛橐粋€以煤焦產業為主的老牌工業城市,農業一直是制約城市實現整體率先發展的“短板”,如何扭轉這一被動局面,霍州人以“變難點為靚點,變弱項為強項”的膽識和勇氣,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做出了大膽的嘗試,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應運而生,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追逐著他們的夢想。 本版主持人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老道”的辦案警牛偉
下一篇: 紅紅火火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