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要求全黨:“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把文化的地位和意義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從文化理念到指導思想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不斷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2013年12月,他在山東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的兩年間,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016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七一”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文化的作用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中緣由:“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 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二、文化自信的底氣: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首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諸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于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和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其次,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次,我們還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是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進行的文化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明顯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在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發展進步,說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是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的基礎和底氣大本大源。
三、堅持文化自信:昂首挺胸向前方
堅持文化自信,要在堅守傳承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推進文化創新、交流與發展,大力弘揚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第一,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我們必須繼承、守護和光大的瑰寶。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就要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獨特創造、鮮明特色,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精氣神。
第二,堅持文化自信,要堅持發展與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普及和傳播傳統文化時,要堅持辯證分析、區別對待,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原則。選擇那些既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又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思想資源。既要注重把握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 想觀念,尤其是能夠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的思想,又要拋棄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發揮文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促進作用,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發展性和前瞻性。
第三,樹立和強化正確的文化心態。當前,堅持文化自信,還應該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心態,目前社會上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文化不自信的問題,還存在不能正確堅持文化自信的傾向。比如有的人信奉民族虛無主義,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信奉封建復古主義,封閉保守、墨守成規、堅持文化保守主義。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不適用的、有害的。這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心態,昂首闊步地推進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第四,堅持文化自信,在多樣性的世界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使之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特別是要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流展示出來,把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風貌展示出來,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國文化創新發展、走向世界。
許新年(作者單位:市委講師團)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