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日,一篇名為《川師大女學生向社會借資200萬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帖子在網絡上走紅。文中,自稱川師大畢業的21歲女生樊師貝希望有人能夠“支持”她200萬元,可以為父母在城里買一套房子+裝修+兩份社保,目前還沒有工作的她承諾將在15年內將貸款還清。(8月4日《天府早報》)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最講求“百善孝為先”。子欲養而親不待,大約是為人子女者的一大遺憾。這位宜賓女孩就是因為想盡孝道,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年邁,又希望他們能夠在有生之年享上清福,因而采取發網帖引起輿論關注便不足為奇。
然而,這樣的舉動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為人子女,盡孝的方式或者說途徑有很多,比如說“常回家看看”早在數年前已立法,這說明精神的慰藉遠勝于房子+社保式的量化“考核”,物質富足不過是為人子女盡孝的心理訴求。對于父母而言,我們一個問候的電話、一件合身的衣衫、一頓可口的飯菜,就已使他們感到莫大的滿足。相反,借錢盡孝式的孝心反而容易使他們背負沉重的精神壓力。
有孝道之心令人贊許,真正的孝道要靠自己打拼得來,換取他人同情心只會使之矮化。在網絡亂象叢生的當下,發帖尋求所謂的“支持”,極易使公眾產生不勞而獲的猜忌,即便有“15年內還清貸款”的承諾在先也不足以為誠信兜底。畢竟世事紛繁,人心叵測,誰又能擔保屆時一定能夠兌現承諾呢?“以惡心換網紅”的評論未免偏狹,卻道出了許多人的所思所想。
借錢盡孝,初聽起來孝心可嘉,但此舉欠妥。孝道難以以實物量化,更不應被裹脅而變成達到某種目的的噱頭。歸根結底,盡孝,量力而行即可,發乎本心最佳。
(孫宗林)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