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鬧矛盾真的無解嗎?
李媛
因為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黃了,“患者”砍了曾給他治療、已退休了的醫生30多刀,致其死亡。這樣的惡性事件足以成新聞,也難免讓人往醫患矛盾上去猜想——什么醫生亂開藥、過度檢查、身體留物等,患者變“醫鬧”……這樣的刻板思維,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陳仲偉在家中被男子砍殺事件中,又被苦澀悲憤地咀嚼了一次。
據報道,5月7日,陳仲偉終告不治當晚,廣州市民自發組織在醫院門口和附近廣場進行悼念活動;廣東省衛計委則下發緊急通知,要求重點排查有潛在傷醫傾向的重點人群,嚴密防范全省醫療機構暴力傷醫事件發生。
事發前,這名患者曾找到陳醫生家里,說過要求賠償,否則同歸于盡的話。陳醫生報警后,兇手一度被收進芳村精神病院治療。精神衛生法規定,疑似精神障礙患者有傷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其近親屬、所在單位、當地公安機關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將其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醫療機構接到送診的疑似精神障礙患者后,應當將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執業醫師進行診斷,并及時出具診斷結論。既然兇手已經被收進精神病院,警方是否及時通知到了其監護人?院方是否進行診斷并制定了治療方案?病人是否合乎出院要求?其監護人或者警方是否知道病人不被收院治療可能產生的后果? 陳醫生走了,大家在悲憤的同時,開始憤怒譴責醫鬧,呼吁對暴力襲醫零容忍。醫鬧必須譴責,法律也必須保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但在警方對嫌疑人的身份和作案動機尚未得出結論前,將這一“武瘋子”行兇事件定性為醫鬧、醫患糾紛引發的兇殺案,進而發出“今后誰還當醫生”“下輩子再不當醫生”的感慨,既激化醫患矛盾,也有失公允。
陳仲偉之死,不單是醫生群體的悲情,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這樣一個悲劇,也足以引發物傷其類的悲憫共識。這共識應是將所有人導向相互守望、多些理解的起點,而非憑著各執一端的話語宣泄之下的撕裂。傷醫事件本就是種悲劇,對社會各方都是傷害,它引發的反思應該是人們更尊重生命、對暴力或隱患的一致警惕。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