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經常會在各種場合遇到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他們或搞推銷,或做家教,或組成社會實踐團隊參加活動。來自山西農大的小張同學告訴筆者,他們這群“95后”大學生,將自己的暑期社會實踐主題確定為進深山體驗農村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后,他們就和農民一起下地除草、施肥,劈柴、推磨,在幫村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之余,還要調查當地精準扶貧情況,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在農村體驗半個月后,他們已經收獲了不少感悟,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長。
社會實踐可以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入基層,了解國情、民情、社情。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見聞與書本知識相結合,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同時也可利用自身的知識積累幫助當地老百姓切實解決一些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從大一開始就在各種媒體實習的新聞系學生小周告訴筆者,別小看短短兩個月的實習,如果能夠認認真真跟著老師學的話,確實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也有些大學生是這樣參加社會實踐的。一所高職院校醫士專業的學生小吳這樣描述自己的社會實踐:走訪幾個醫療點,找幾個人問問情況,拍幾張照片,回來再拼湊一份實踐報告就算大功告成。另一所高校法學系的小楊告訴筆者,系里社會實踐的主題是了解當地貧困人口的生存現狀,但因天氣太熱,他和幾個同學大部分時間都窩在賓館里“避暑”,最后只能靠當地民政部門提供的資料完成報告。還有的大學生甚至弄虛作假,不參加實踐活動就靠找關系給實習證明蓋個章完事。
社會實踐的本意是讓學生走出象牙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長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大學生既然參加了社會實踐,就應該珍惜這個機會,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專業素養、技能儲備在基層的廣闊天地里有所作為,用愛心回報社會,用所學服務社會。如果眼高手低、怕苦怕累,不愿意深入到基層一線去,不愿意和群眾打交道,那么這樣的社會實踐就變了味,也失去了本應有的意義。郭璞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