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省貧困地區的小米、土豆、西紅柿、玉露香梨、紅棗等各種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下線上渠道上了消費者的餐桌,消費扶貧打開了精準扶貧的新路徑,給貧困地區按下了加速發展的“快捷鍵”。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省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量38.11萬噸,銷售產值35億元,簽約額13億元。扶貧善舉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社會正能量在三晉大地廣泛傳播。
眾所周知,過去貧困地區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受制于諸多因素無法很好地傳播出去,間接挫傷了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2018年山西省出臺《關于開展消費扶貧促進精準脫貧若干措施》,鼓勵引導社會各界消費來自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產品和服務,推動了貧困地區農副產品新鮮、快捷地對接消費市場,打通了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拓寬了增收渠道,讓貧困群眾的農產品不愁賣,增加了收入、嘗到了甜頭、鼓足了勁頭。
今年,我市的消費扶貧更是亮點頻現,汾西縣第二屆核桃節暨消費扶貧農產品展銷會上,特色農產品肉雞、黃粉蟲、核桃、食用菌、連翹、苦蕎通過“互聯網+消費扶貧”的方式,線上線下實現消費扶貧金額7550萬元。在中秋節期間,襄汾縣、霍州市、翼城縣等各級工會組織開展消費扶貧活動,采購永和縣價值320萬元的農副產品。古縣舉辦農特產品展銷活動,組織貧困群眾的農特產品參與展銷,現場簽訂訂單45.4萬元,銷售5.1萬元。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進入了關鍵期、沖刺期,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要發揮好線下線上渠道優勢,搭建好“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社會參與平臺,積極倡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大力營造消費扶貧氛圍,讓消費扶貧成為一種消費習慣。通過“政府搭臺、電商服務、企業買單、農民增收”的模式,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大格局。在做大做強優質農產品基礎上,要助推農業觀光、特色養殖、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要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激發群眾自主脫貧動力,推動更多貧困地區的產品變商品、收成變收入,讓消費扶貧成為一種可持續扶貧方式,帶動更多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高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