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在其官網發布公告,就《文化和旅游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對小劇場演出活動,要重點加強脫口秀、相聲以及先鋒話劇、實驗話劇等語言類節目的內容審核和現場監管”尤其引起媒體和輿論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演出市場平穩有序發展,演出節目更加豐富,演出類型更加多樣,對拉動文化消費、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新華社報道,上個月8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在京發布《2018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514.11億元,同比增幅5%,其中農村演出收入29.02億元,較2017年上升10.22%。但正如文旅部在“征求意見稿”中所言,我們也要看到,“營業性演出內容審核、票務銷售、現場監管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影響了演出市場高質量發展。”
提及演出內容審核,不由得讓人想起有關相聲的雅俗之爭。就在上個月,德云社相聲演員張云雷用惡俗段子砸掛京劇名家張火丁、李世濟的視頻掀起軒然大波,人民日報、紫光閣等主流媒體和中國曲藝家協會、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等藝術團體相繼予以批評,其時該演員今年5月調侃汶川大地震事件的余波未平。
團粉在網絡上愚昧無知的謾罵、攻訐不值一駁,倒是意在為之開脫的種種辯解更值得深思。諸多辯解歸納起來,無外乎“相聲本就是市井藝術,俚俗再正常不過”。這種觀點由來已久,乍一聽似乎不無道理,因而也就有著相當大的市場。但,道理遠非如此。相聲這種說唱曲藝形式產生于市井不假,但它在形成過程中廣泛汲取其他門類藝術之長,寓莊于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回看諸多相聲藝術大師膾炙人口的段子,無不是來源于生活,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不媚俗,滑稽而不低俗,總是于辛辣諷刺中讓人若有所思。
不可否認,氛圍輕松、形式活潑、互動性強的小劇場演出使式微已久的相聲迎來了“春天”,但一些演出團體為生存而忽略對藝術的追求也是不爭的事實。仍就相聲而論,通過網絡流傳出來的一些小劇場相聲沒內容、沒營養、沒格調,卻憑著臺上演員的搔首弄姿和言語挑逗,博取臺下觀眾的喝彩連連,尺度之大、場面之瘋狂令人驚愕。
相聲,歸根到底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倘若把庸俗當通俗,把媚俗當幽默,把低俗當滑稽,無厘頭、無底線、無節操地一味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那么這些充滿負能量的“藝術作品”就會對人的心智乃至社會風氣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引導。如若對之不以為然,甚至熟視無睹,則將貽害無窮。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在這個意義上,文藝表演團體就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產品;演藝人員也應自覺提升道德品質修養,講品位,重藝德,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風,努力培養高尚的職業操守,樹立良好個人形象。由是,加強演出市場管理勢在必行。(孫宗林)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