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高校執教24年,深知高校管理與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大量漏洞互為因果關系。因此,筆者也發出一份“社會建議書”,請整個社會想一個問題:是誰降低了高校的幸福指數?
3年前云南大學發生在校學生馬加爵故意殺人案,近日該校又發生了在校學生張超搶劫碎尸案。針對案件發生造成的惡劣社會影響,云南省高級法院向云南大學發出了《司法建議書》,認為“此種現象雖有其客觀性和社會性,但學校的教育、管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7月22日《都市時報》)
就其個案來說,云南大學在管理上存在嚴重過錯,司法機關有權發出司法建議書,筆者絲毫不想為學校辯解。但是,筆者在高校執教24年,深知高校管理與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大量漏洞互為因果關系。因此,作為大學教師,筆者也發出一份“社會建議書”,請整個社會想一個問題:是誰降低了高校的幸福指數?
所謂幸福,就是我們能夠自由把握外在世界對我們自身價值及能力定位的善意且充分的回應。因此,幸福是主客觀的統一,其實現取決于我們所在的特定時空條件,取決于我們自身的心智和感悟,取決于我們的得到或者放棄。而高校的幸福指數既取決于自身,更取決于社會。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高校應該能夠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生活。但是,實際情況確是在現今的高校里,世俗化較重,清格獨標、蹊徑另辟的地位和品格曲高和寡;物質化較重,萬人景仰、終極快樂的精神家園已經一去難返。在這樣一個不幸福的環境中,依附于高校的某些老師和學生,也漸漸失去了責任、關愛、自由等高貴品質。
據報道,建議書發出后,云南大學迅速采納相關司法建議,并已按照建議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整改,如實行多項措施對學生實施嚴格管理,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任何一所高校在墻上、在紙上、在網上、在嘴上,都有大量的管制制度。因此,云南大學對這份司法建議書的反應是高調的但不是高貴的:我們缺失的不是對學生簡單的管理,缺失的是讓高校及其師生感到身心幸福的那些東西。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更多地希望改造這樣一個充滿壓力、焦慮、危險、憤怒的環境,以提高高校的幸福指數、成就心智健全的優秀人才。(劉小冰 學者)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拒絕過度包裝不能光靠法律
下一篇: 領導干部要注重心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