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目前正是秋收階段,農村家家戶戶的墻頭院內都會堆滿剛剛收獲的玉米。那么,管好玉米芯燃燒將成為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點。”日前,市民王建康在談及我市生態環境保護話題時,提到了燃燒玉米芯的問題。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連日來,在部分農村的各條鄉間道路和空曠地段,常能看到大片晾曬的玉米,處處都是一片金黃色。由于玉米脫粒后產生的玉米芯占用空間又易于燃燒,被許多農民當作現成的燃料用于燒火做飯,多年來,燃燒玉米芯的現象在農村地區一直存在。
“雖然很多農村都通了天然氣,但老百姓為了不浪費,在蒸饃饃、燒水時還是會用玉米芯生火。”王建康說,“在我們村里,秋收以后的一段時間里,總能看到村民把玉米芯當燃料的情景。”
燃燒玉米芯對空氣造成了不小的污染。王建康說:“無論是麥秸、玉米芯、玉米稈、柴火,燒上一點兒就是白煙滾滾,要是一條胡同里的三四家一起燒,方圓幾百米都非常嗆人。”
“小小玉米芯,想管好并不容易。”在王建康看來,要杜絕燃燒玉米芯的問題一方面需要基層發力,多方宣傳,讓群眾“不敢燒”,另一方面要推進玉米芯的資源化利用,讓玉米芯有處可去。
他建議說:“村民們都知道燃燒玉米芯污染空氣,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件小事,很無所謂。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和鎮村干部們聯手打造‘禁燒’的濃厚氛圍和高壓態勢。可以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多拉條幅、利用農村的廣播天天宣傳,還要加強巡查、入戶宣傳,和村民簽訂承諾書等等。同時,對我行我素、屢教不改的人要真正進行處罰,讓大家‘不敢燒’‘不愿燒’。”
“其實,玉米芯也可以資源化利用,既能粉碎后當作飼料,又能作為生物質發電的燃料。”王建康說,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村民們并沒有售賣的渠道,而且各家各戶玉米芯的量不大,又分散,即便是售賣到飼料加工企業,運輸費用甚至比賣價還高。
王建康認為:“應該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秸稈資源化利用,引進相關企業,并組織企業分散設立回收點,讓村民方便售賣、就近售賣,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讓散落在農村的玉米芯實現資源化利用,從而減少玉米芯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
記者 柴云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