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1996年,中央電視臺《社會經緯》節目報道了英雄民警尚成書勇斗歹徒、身負重傷的感人事跡。也就是在這一天,人們在鏡頭上記住了一個名字,成功搶救英雄民警尚成書的主刀醫生王文革。那一年,年僅30歲的他剛從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和關節科進修返院,成功開展的斷腕再植術、股動脈瘤切除游離血管移植術、全髖關節置換術、頸椎后路手術等填補了臨汾市第四人民醫院的空白。
生于1966年的王文革似乎對醫療新技術格外癡迷,2001年,王文革率先在臨汾市開展了關節鏡技術,以微創的方法對膝關節疾病進行診治,對嚴重的骨關節炎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開展了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此兩項技術填補了臨汾市該領域的空白。同時還開展了人工股骨頭、全髖關節置換術,引進了CPM功能鍛煉機,倡導和實施骨科手術后功能康復新方法。2002年成功組織和主持了“首屆臨汾市關節鏡學習研討班”,2004年——2005年完成了兩項科研成果:“膝關節鏡與核磁共振對膝關節損傷的對比觀察”和“膝關節鏡診治膝關節滑膜炎效果研究”,創建了“膝骨關節炎的治療體系”,研制了膝關節內簡易定位器,應用于關節鏡下髁間棘撕脫骨折的微創治療。2006年在四院領導的支持和全體同仁的努力下成功組織并主持了省級脊柱、關節疾病診治新進展研討學習班。2007在臨汾市首先開展了踝關節鏡技術,并開展了膝關節鏡下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注重關節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共撰寫論文20余篇。提出了“提高生命質量、關注關節健康”的理念。
風險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骨科面對的是更多的老年病人,他們不同程度存在器官功能減退,很多人并發心臟病、糖尿病等。針對這些病人,他們首先請相關科室醫生會診,并聯系麻醉科醫師進行手術前評估,盡最大可能為患者手術。一位75歲的患者因雙下肢麻木住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因心臟病未能手術,從北京轉回臨汾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后,經過該院醫護人員的術前再三討論和充分準備,在麻醉醫師的努力下,成功完成了該手術,手術歷時四五個小時。面對患者和患者家屬的微笑,醫護人員偷偷擦去了滲出額角的汗水,術前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全都化做欣慰的微笑。臨汾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的醫護人員都熟悉王文革的這樣一個口頭禪:一個醫生不敢承擔風險,那將一事無成。
完美
王文革在工作中不但講究手術漂亮,而且還千方百計地減少患者的痛苦。他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進修回來成功開展的頸椎前、后路手術,尤其針對嚴重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采用頸椎前后路聯合手術,即在一次麻醉下完成以往需要做的兩次手術,大大減少了患者痛苦,大大降低了花費,同時因脊髓減壓徹底,患者術后四肢麻木可很快消失。在臨汾市2000年最早使用Cage于腰椎滑脫的治療中。胸腰椎結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內固定術、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前路治療、髖膝關節置換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針對老年脊柱骨折,王文革采用的PKP手術,皮膚切口僅0.3厘米,手術時間僅30分鐘,患者手術后24小時即可下地行走。2006年11月,王文革成功完成一例98歲患者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7天后可下地活動,很快恢復正常生活。2007年成功為一百歲老人施行了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目前生活完全自理。2007年4月30日山西省首例雙髖雙膝關節四大關節同時置換,歷經7小時,手術獲得成功,標志臨汾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發展的新水平。(記者 劉晚)
【責任編輯: 高卓然】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