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的安澤縣杜村鄉東唐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山高路險,人窮心散,媳婦不上門,光棍成了群”,這句話深刻地概括了當時東唐村的地理人文面貌。
面對窮困的家鄉,總有人挺身而出。1993年,已經在外參加工作的東唐村村民郝愛忠毅然放棄在外優越的工作返鄉,成為一名村委委員。經過三年磨礪,在群眾的一致擁戴下,郝愛忠當選為東唐村黨支部書記。
一直以來,吃水難和行路難都是困擾東唐村村民生活的大問題,郝愛忠上任后就將改善村民的生活狀況當做自己的首要任務,在工作的第一年就為村里接上了自來水,解決了全村400多口人吃水難的問題。隨后,他又帶領村民修通了唐村組至周家溝組的道路,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更多令東唐村村民拍手叫好的驚喜還在后面。2003年,對于東唐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東唐村實施了移民搬遷工程,為了讓村民住上寬敞明亮的房子,郝愛忠把工地當做自己的家,時刻跟進工程進度、查看工程質量,經過三年的努力,這項投資150萬元、共移民67戶、302口人的移民搬遷工程使東唐村逐步建成了一個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現代化新農村。
2007年,東唐村被列為山西省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憑此大好時機,郝愛忠一鼓作氣,帶領全村村民建設了綜合辦公樓、甲級衛生所、便民服務店、科技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他和群眾一起取土填溝,建造涵洞和休閑廣場、安裝健身器材,圓滿完成了第一輪新農村建設工作。
村里的基礎設施完善了,郝愛忠又開始琢磨了。他明白,只有生產發展了,村民的生活才能富裕。為了解決群眾增收難的問題,郝愛忠多次帶領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到交城、晉城、太原等地參觀學習,借鑒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經過實地考察,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郝愛忠決定在東唐村發展核桃種植。自2009年至今,東唐村的核桃種植已經發展到了650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這邊核桃種植產業發展喜人,那邊郝愛忠又在積極籌劃鼓勵更多的村民自主創業,走上致富路,為此,他聯系3戶村民在東唐村率先搞起了肉牛養殖,為村民創業帶好了頭、起好了步。2011年5月,郝愛忠路經長治市長子縣,發現養殖肉鴨是一個致富的好項目,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他又帶頭搞起了肉鴨養殖。如今,東唐村的肉鴨養殖已經走上了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不僅如此,為了幫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他又帶領村民搞起了蔬菜種植,先后修建蔬菜大棚34個,再一次實現了科技助推產業發展的夢想。現在,東唐村形成了4個規模合作社,全村85%的黨員參與到合作社,合作社的發展解決本村勞動力100人,使更多的村民掌握了科學生產的技術。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6200元,村集體經濟規模達到150萬元。
“看到老百姓富裕起來,這是我最大的幸福,這也更加印證了自己當初回鄉發展的決定是正確的,我愿意繼續當好農民致富路上的‘舵手’,為家鄉的發展出謀獻策、把好方向。”樸實的郝愛忠這樣說。(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