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回到故鄉——曲沃縣樂昌鎮東張寨村,只見南坡下村辦萬頭豬場生意興隆,客商往來不斷;一排排整齊新建的蔬菜塑料大棚,為古老的村莊帶來了現代氣息,棚內黃瓜、辣椒、西紅柿各色蔬菜鮮嫩清脆;田野阡陌間,溝渠縱橫;村莊內,新硬化道路平展潔凈,花草掩映。好久沒回家真是舊貌換新顏,家鄉大變樣了。
以前東張寨村的村容村貌和社會經濟狀況不太景氣。這個2500多人口的大村雖緊鄰縣城,但村里道路難行,大街小街是晴天揚灰塵,雨天趟泥水。很多地塊井渠損壞只能靠天吃飯,有的高價使用外村機井,澆地很難;吃水更是困難,住在村北高處的村民,拉水成了必修課,子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吃水更難;村辦小學由于教學水平差與鄰村合并,村民出于無奈紛紛將孩子送到5里外的縣城借讀。前幾任早想解決這些難題,但心有余力不足。如今談及村里的變化,憨厚樸實的村民都異口同聲地說:“咱村的變化,多虧有了個實干村委會主任魏克智。”
熱心帶致富
改革開放初期,魏克智就和弟兄三人組建了建筑工程隊,幾年間,他從砌磚、抹灰到帶工、監工,勤學愛鉆的他不僅掌握了技術,也逐漸學習經營管理的不少門道。他也成功賺取“第一桶金”。
2008年,頗有膽識的他在村南投資35000元,創辦了現代化的綠潔農牧公司。公司以創辦一流養豬企業為目標,按照“生產布局區域化、生產管理標準化、基礎設施配套化、生產經營規模化”的標準,形成了“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即公司負責提供種苗、飼料獸藥等生產資料,并經常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各戶嚴格按公司要求進行養殖,出欄后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目前已成為全縣養殖行業的龍頭企業,帶動了周邊村民靠養殖走上了富裕路,還安置了本村40余名村民就業。
商海打拼,魏克智深深眷戀故土,總想著如有機會定要為家鄉、父老鄉親盡上一點心意。機遇總是垂青有所準備的人,他終于迎來了一次施展才華抱負,回報父老鄉親的難得機遇。
誠心解民憂
2011年在村委會換屆選舉時,他以最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當時,他每天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總是思索著如何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一大早,他就和村黨支部書記張紅運帶著班子成員走街串巷到實地查看,與村民在田間地頭席地而坐征求意見,聽取他們的心里話。召開了幾次座談會后,經過協商溝通,暢所欲言,確立了村里的發展方向。
說了算,定了干。他抓住上級扶持村里街巷硬化的機遇,多方爭取資金,抓緊組織施工,專人監管施工質量,共硬化高標準水泥混凝土路面11公里,實現了全村大街小巷全覆蓋,還對出村的道路也全部硬化;投資100余萬元,新鋪排水管道,同時還對村容村貌進行了整治。
又投資近萬元,打了一眼100余米的深井,徹底解決了村民吃水難題,即使住在村里西北角最高處村民,每天一擰龍頭,自來水就嘩嘩流進水桶,再不用拉水挑水了。
緊接著,他組織對村里的耕地進行統一規劃治理,將村北丘陵地塊重新推平,便于機械化耕作。在村南蓋家墳新建日光溫室蔬菜大棚26座,村民每年1萬元即可優先承包。張田玉承包后種植黃瓜,當年收入達7萬元。他多次赴市里、到省城積極爭取省財政水利追補資金37萬元,新修了高灌、疏浚了渠道,實施了北水南調工程,太子灘新鋪管道3200米,每小時供水可達250立方米;修葺了所有機井,修繕了防滲渠1萬余米,村民多少年從未想過的狗脊嶺旱垣疙瘩變成了水澆地,大家種地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小麥收割,他連續3年組織本村收割機,補貼燃油,統一調度,統一安排收割,減半收費,今年每畝只收20元。全村2400畝小麥,一年就為村民減輕夏收開支50多萬元。
對于大型企業立恒集團在太子灘占地,原來每畝一年僅有450元補助,他和張紅運一起多方爭取,積極維護村民利益,數次與企業老總協商,使每畝補助提高了300元,僅此一項為村民增收50余萬元。
一心辦實事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面對村里的教育現狀,他投資63萬元興辦了中心幼兒園,安裝了地暖,栽植了300余株各色花卉,美化了環境。
整合資源充實了教師隊伍,招聘了幼教專業人才,配備了各項教學及娛樂設施,入園兒童達130名。對本村村民每學期還優惠照顧150元。
今年六一,還舉辦了慶六一活動,村委會資助9000元,給孩子們每人發了一件新衣服。對聯辦小學,也逐步提高教師待遇,資助購買教學器材。
為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他投資4萬元新建了農民文化活動場所,安裝了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每天清晨,都有不少村民健身晨練。藏書1000余冊的“農家書屋”也已開放,昔日農閑喝酒、打麻將的村民如今有了好去處。
他還多方開發資源,千方百計為村民謀福祉。協調立恒鋼鐵集團為70歲以上老人發放了養老補助。逢年過節,都對老黨員、老村干部、退伍軍人進行一次走訪慰問,發放面油等慰問品。
如今,他又在精心勾畫新的發展藍圖:繼續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大棚,達到100余座;養殖合作社實行二期擴建,3年內達到年出欄5萬頭,村外所有田間大道全部實施硬化;配合陸港經濟園區建設,完成新村整體搬遷項目,對村民免除各項費用,讓村里人過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我堅信,在這位實干家的腳下,眾百姓每一個美好的夢想終將成為現實。通訊員張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