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兒女眼中的父親李佩璋

2013-07-29 08:24:05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人物名片

李佩璋,曾化名石友玉,1915年出生于運城市聞喜縣。1934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聞喜縣五區黨組織創始人之一。后來作為南下干部到四川參加工作,一干就是20年。1979年被調回臨汾,任臨汾地區財政局副局長,直至1983年離休。

2013年7月15日,在6個兒女的祝福下,李佩璋在臨汾過了生日。一時之間,這位五世同堂的老紅軍成為臨汾街頭巷尾的美談。

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走進老紅軍李佩璋家中,一睹老人的風采,同時聆聽在兒女心中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父親。

我們的老父親

“我的父親耳朵聽不見,眼睛也看不清,你們的采訪怕是不好做啊。”在李佩璋家中,他的小兒子李新建告訴記者,父親年事已高,想要完完整整地進行采訪,怕是很不容易。

記者不甘心地坐在老人身邊,大聲向他問好,希望可以就此展開采訪。可是老人卻答非所問地向記者介紹起了他的曾孫女,然后又挨個說起了自己的兒女。看著老人一臉深情,記者有些無奈,莫非今日的采訪終究無法進行?

就在此時,李佩璋的二女兒突然說了一句:父親一輩子都在忙革命、忙建設,對子女的照顧實在太少,所以他才會帶著愧疚的神情介紹我們。”聽完這句話讓人心中一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對于一個戎馬半生的老軍人來說,革命歲月中,照顧家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兒女心中,李佩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丟鋼筆受委屈

1947年,李佩璋作為南下干部,在四川參加地方工作,這一干就是20多年。他的小女兒石麗英就出生在四川。“我是在四川長大的,后來沒有陪父親回山西,留在四川工作和生活。”現在已經61歲的石麗英說,雖然從小長在父親的身邊,但并沒有享受干部子女的特殊待遇。

“父親曾經送給我一支鋼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價值是不菲的,這支鋼筆是父親從戰場上繳獲的,希望我可以好好念書。”石麗英說,可惜這支鋼筆并沒有用多長時間,就被人偷走了。

“當時我在宜賓上學,父親在瀘州工作,我剛拿上鋼筆的時候,心中非常開心,卻不知道被身邊的同學惦記上了,后來趁我不注意,悄悄拿走了。”石麗英說,她后來知道是誰拿走了鋼筆,就跑到同學家去要,可是同學卻仗著家里大人在,打死也不承認。

“我當時滿肚子的委屈,就想如果父親在身邊,陪我一起去,就不怕那家人了。那一刻我就好像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只能委屈地流著淚離開。”石麗英說,后來父親知道了這件事,并沒有說什么,因為他壓根沒有時間操心兒女的事,用他的話來說,新中國剛剛成立,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哪里有時間管這些瑣事。

時至今日,丟失鋼筆的委屈,在石麗英的眼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故事,但在李佩璋心中,卻又是一道無法抹平的傷痕。“父親后來一次次地說,小時候委屈我了,雖然沒有明確說鋼筆的事,但我知道,其實他一直關心我,只是他沒有時間管我,我不在乎,因為我有一個英雄般的父親,這比什么都重要。”石麗英說。

曾被父親丟棄

李佩璋曾化名石友玉,現在他的4個女兒全都姓石,兩個兒子姓李。69歲的二女兒石愛英說,她曾被父親丟棄過,不過,她一點兒都不怨恨父親,因為在黨的事業和自我家庭面前,父親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1946年,我只有幾歲,那時候父親已是解放區的一名干部,但具體職位我不知道,那時候抗日剛勝利,蔣介石撕毀了停戰協議,胡宗南向解放區進攻,父親奉命向陽城撤退。”石愛英說,撤退途中,母親負了傷,帶著大姐騎著馬和通信員先走,父親則帶著她和幾名戰士斷后。

“走到絳縣時,我們碰上了敵人,父親應戰時,把我丟在了戰場上,后來我長大了聽別人說,當時戰士們要找我,父親卻制止了,帶著隊伍到陽城跟母親會合。”石愛英說,她當時什么都不知道,丟失后做了什么,在哪里居住都忘記了。一年后,隊伍打回了晉南,準備解放臨汾時,祖父才沿著當時撤退的路線慢慢尋找,最后終于找到了她,給當時養育了她一年的人家留下了一份重重的謝禮。

“被丟棄這件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忘記了,父親也始終沒有在我面前提起過,我以為他也忘了。但是后來他離休了,就開始回憶曾經,有幾次突然說起這件事,他的眼淚直流。”石愛英說,知道父親心中始終沒有放下這件事,也知道父親帶有愧疚,可她真的從沒有怨過父親,因為她理解父親。只是這份愧疚,卻始終伴隨著老人,怕是永遠都不能消散。

傳承革命精神

李佩璋的小兒子李新建出生在1954年,相對于哥哥姐姐們來說,他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作為最小的兒子,自然也得到了父親最多的疼愛。“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按照哥哥姐姐的說法,我是家里最享福的人,可是我知道,其實像我們這樣的革命家庭,從沒有享福這一說,我們終究要沿著父親的步伐,傳承他的革命精神。”李新建說,家中有一條綠色的軍毯,它的來歷頗為特殊,因為它代表著父親革命精神的傳承。

1949年8月,李佩璋在山西太谷縣參加一場動員大會時,領到了一條美軍裝備的綠色軍毯。后來,這條軍毯伴隨著李佩璋走南闖北,始終沒有丟棄,就算在四川有了家,這條軍毯也沒有退休,始終伴隨著李佩璋。“在我們兒女看來,這條軍毯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是父輩教育子女要艱苦奮斗的證物。”李新建說,受父親的影響,他成年后,就到部隊參了軍,臨走前,父親用那條軍毯給他打了背包,叮囑一定要當個好兵,一定不能給自家人丟臉。

當兵數年,那條綠軍毯始終被李新建保存著,雖然部隊給他配置了更好的羊毛毯,但他始終沒有把綠軍毯收起來。“這條軍毯是父親送給我的,不是讓我抵御寒冷,而是讓我傳承革命精神,我沒有忘記父親的叮囑,也沒有給他丟臉。”李新建說,后來他將綠軍毯送給了女兒,女兒在參加學校軍訓時,還用過它。

半個世紀的歲月里,一條小小的綠軍毯,將革命精神傳承給了幾代人。記者 蘇亞兵 楊全

     

責任編輯:高卓然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达州市| 阜平县| 阿巴嘎旗| 浑源县| 宁海县| 得荣县| 洪湖市| 南阳市| 朝阳区| 云林县| 左贡县| 揭阳市| 平乡县| 丹巴县| 四子王旗| 昆明市| 双鸭山市| 隆德县| 普定县| 宽甸| 庐江县| 兴宁市| 察哈| 拉孜县| 大宁县| 沈丘县| 罗定市| 淮安市| 宜城市| 新河县| 酒泉市| 叶城县| 宜川县| 黔西县| 沽源县| 永年县| 绥江县| 益阳市| 顺平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