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革命孤老營造溫馨晚年
——記隰縣光榮院院長王方平
臨汾新聞網訊 為了給革命孤老一個頤養天年的好去處,他多方奔走爭取支持;為了讓孤寡老人能夠享受到家的溫馨,他在生活上關心老人,在行動上視老人為親人;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環境,他在光榮院附近搞起了特色小規模農業,讓老人吃得安心、吃得健康……他是隰縣光榮院院長王方平,今年45歲,1987年參加工作被安排到光榮院工作,1992年擔任院長至今,多次榮獲縣優秀共產黨員,還因為出色的表現被評為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十大最美黨員”提名獎等殊榮,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廣大群眾的高度贊揚。
讓他們老有所居
隰縣光榮院始建于1967年,原址位于縣城北約1公里209國道旁的居民區,共有平房34間,條件簡陋,床位緊張,十分影響老人的休息。為了改善辦院條件,方便老人生活,2006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光榮院遷至縣城北約5公里處。當時的財政情況十分緊張,對王方平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他沒有退縮,在縣委、縣政府和民政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跑上跑下,爭取多方支持,先后籌資800多萬元,建起了老年休養樓兩棟及餐廳、醫務室、活動室、閱覽室、棋牌室、門球場、籃球場、多功能娛樂廳等配套建筑。為建好光榮院,王方平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家務顧不上,孩子上學無人接送,這對他來說,算不了什么。最棘手的事是缺錢,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積極奔走,多方聯系,最終通過工程隊抵欠,邊修建、邊籌資的方式,確保了工程按期動工。自工程破土動工之日起,王方平就開始了他的籌錢之旅。為每年能按時向施工隊結算部分款項,他不畏寒暑、長年累月,奔赴省、市民政部門積極溝通、爭取資金,這一籌錢之旅持續了長達5年之久。
2008年,二十多位革命孤老喜遷新院,開始了新的生活。但他沒有滿足現狀,與孤老朝夕相處的深厚友情,更激發了他的敬老情結。近年來,為給光榮院創造更優越的養老環境,努力提高院民生活質量,他遵循科學發展思路,開展園林化建設,對院內的環境進行合理改造,使院綠化率達60%以上,真正把光榮院打造成為一所園林化的休養中心。如今,隰縣光榮院業已成為革命孤老頤養天年、盡享天倫的休養場所。
給他們多一點愛
光榮院的老人都是鰥寡孤獨,對他們來說,親情不但是最珍貴的,也是最缺少的,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對老人平時的起居生活關心,讓他們感到老有所依。為搞好敬老院的服務管理工作,王方平在總結以往服務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牽頭制定了《工作人員守則》《護理人員崗位職責》,不讓老人有無依無靠的感覺;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使工作人員在感情上理解老人、生活上關心老人、行動上視老人如親人,時時刻刻想著老人、處處事事為著老人,實現精細化管理、親情式服務。在做好服務管理工作的同時,他也時時刻刻關注每個院民的情況,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和院民談心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消除老人們的煩惱憂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每位院民安度晚年,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在人生的最后一個驛站,少一些痛苦、少一點遺憾、多一份歡樂。
共同營造一個家
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王方平開拓思路,積極探索,興辦了純天然菜園和養雞場,種植葡萄、西瓜、甜瓜、西紅柿、黃瓜、豆角、茄子等各種瓜果蔬菜。多年來,院民伙食都做到周周有特色、天天換口味。同時,創辦了關榮院優撫門診,為院民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體檢,提前做好預防保健。為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王方平安排他們開展下象棋、打牌、看電視、看演出等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還與縣武警中隊和第二小學開展共建活動,組織老人給武警戰士和學生講革命傳統,講戰斗史;縣武警中隊和第二小學每逢節假日,到光榮院開展慰問活動,老人和戰士、孩子們共同表演文藝節目、做游戲,極大地豐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擴大了他們的視野,鼓舞了老人的生活熱情。
老人們發自肺腑地說:“是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沒有忘記我們,是王院長周到細致的服務,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般的溫暖,使我們的健康有保障,生活有意義。”
記者 安月琦 實習生 張一群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