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讓服務與百姓更近,讓社區與居民更親”,這是吉縣吉昌鎮東關社區對所轄社區居民的承諾,更是該社區服務踐行的對標。高懷德作為東關社區的當家人,社區的大事小事、居民的訴求意愿、政策的落實情況、矛盾的合理化解……都離不開這個“家長”。他本是餐館的老板,卻選擇了當這個“家長”,立足社區,行使著“家長”的“權利”,更恪盡著“家長”的責任。
立志當好“家長”
1972年出生的高德懷是土生土長的吉昌鎮東關村人,貧困伴隨了他的童年和少年。高中畢業后,他為了改變貧窮的命運,走南闖北拜師學藝,做起了餐飲,功夫不負有心人,高懷德的餐館二十年開得風生水起。“自己賺錢了,家庭富裕了,心里卻空落落的。”高懷德覺得,人生在世不能只為自家幸福,致富不忘眾鄉親,有社會擔當,回報鄉梓,這樣更能體現人生價值。“為他人服務,是最快樂的事。”2014年,高懷德主動請纓、說服家人,放棄了收益頗豐的餐館,在社區工委的支持下,他當選為東關社區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這是他全新的擔當。自此,他將社區當成自己的家,立志要當好兩萬社區居民的“家長”。
這個“家長”不好當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面對的是老百姓,是各項政策的落實點。走進吉昌鎮東關社區便民服務大廳,“讓服務與百姓更近,讓社區與居民更親”,一行醒目的話語如“座右銘”般正居大廳墻中央,高懷德和社區一班人就在這里與居民“面對面”。
有時候一個電話就得接一半個小時,高懷德都耐心聽著、微笑著解釋著。“一個人、一群人,找到辦公室、找到會場,咱把熱水倒上,請他們坐,不管訴求合理不合理,我們首先要把居民的氣理順;合理不合理,他給你打電話就是信任你,聽他把話說完。”高懷德說。
燒柴燃煤做飯取暖,是居民們一輩輩的生活常態,煤改氣時,居民對清潔能源有抵觸情緒。“我沒錢,我不弄!”居民王福平經營著一家家庭旅館,高懷德做了無數次工作,但面對兩萬余元的改造費用,王福平依然把高懷德擋在了門外。在了解到王福平家的情況后,高懷德沉默了:王福平家有一座二層小樓,是十多年前東拼西湊借錢蓋起來的,因為生意不景氣,至今還有幾萬元的外債。于是,高懷德轉變思路,協調該縣大酒店對社區所有的家庭旅館開展幫扶,在旅游旺季合作經營,并對旅館經營開展培訓,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將工作重心放到提升居民收入上。漸漸地,王福平的生意好了、收入多了,對高懷德的信任也增加了。高懷德又一次入戶動員煤改氣時,王福平第一個站了出來,“高書記,你說怎么干,我們就怎么干!”之后,轄區內260根煙囪不再冒煙。
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轄區內葛家巷、雷神巷、圪針溝水泥路,年久失修,平日里坑洼不平,居民反映強烈。高懷德帶領班子成員跑項目、籌資金,入家戶、上工地,翻新了原有路面,并拓寬延伸了圪針溝道路,修筑硬化主干道30公里,極大地改善了居民出行條件。土窯洞是吉縣人祖祖輩輩的傳統居住方式,但在連陰雨天,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居民土窯難舍、小院難丟,高懷德帶領社區干部進院入窯,一戶一戶做工作,為80戶困難居民申請解決了住房問題。針對各家各戶“一口缸、一根棍”旱廁既不衛生又不安全的狀況,高懷德與社區干部們爭取資金、爭取項目,為轄區內150戶居民改造了廁所。為方便居民就醫,社區新建高標準衛生所一座,居民遇個頭疼腦熱,不出社區便可看病;為改善垃圾隨處拋扔狀況、提升社區居民環境,建設了垃圾池18個,由專人負責清運,并給轄區居民發放垃圾桶500個,社區居民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一樁樁、一件件實事,都辦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精神物質齊并進
轄區內一個困難居民,經過個人申請、社區組織入戶調查、群眾評議等環節成了低保戶,但他不僅沒有感恩,還炫耀一月能領幾百元錢等。正氣不暢,歪風就橫行。這件事讓高懷德深感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性。于是,他和社區干部們商量、策劃,在轄區內開展了評選“五星級”文明家庭標兵活動、“五個一百”模范人物評選活動,樹立文明新風,弘揚正能量;開展“小小樓長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孩子學會擔當;開展青年志愿活動,讓年輕人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定期舉辦道德講堂,請模范人物、道德楷模、專家教授為轄區居民授課,以模范的力量影響人、教育人、塑造人,整體提升居民素養。同時還整合利用圖書館、體育場、文化館等轄區內的各種活動場所,組織開展乒乓球、棋牌、書法、繪畫等活動,挖掘整理東關傳統的舞龍表演,組織消夏晚會,豐富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每天下午,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熱鬧非凡。居民精神生活豐富了,文明意識也明顯提高了,社區治安穩定,鄰里團結、和諧,黨群、干群關系也更加密切了。
記者手記
不當老板,甘當公仆,為政府分憂,為居民解愁。全心全意為轄區居民服務,實心實意為居民辦實事,這就是社區干部高懷德。他把為群眾服務,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社區書記、主任,是沒有級別、不入編制的“官”,但高懷德已經深深融入到了社區的每個家庭、每個居民中,社區每個居民都是他的服務對象,更是他的“親人”。5年的時間里,如春風化雨,高懷德已成了兩萬社區群眾心中的“家長”。
記者 張玉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