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潑墨揮灑,一副副春聯喜氣洋洋的展現在了面前,濃濃的年味瞬間散發在整個屋內……在市區北門外鐵路小區5號樓207室,孫天保老人的家中,他正在自己的“書法間”里奮筆疾書。地上鋪滿了已經寫好的對聯,墨汁未干而另一副已經寫成。孫大爺告訴記者,現在距離過年還有10多天的時間,他每天至少要書寫10副以上,才能確保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任務”。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百節之首”,中國人慶祝春節的習俗也有很多,但是最廣泛、最為人們熟悉的則屬貼春聯了。春聯起源于“桃符”,傳說可以避邪妨害,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春節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儀式,人們每到除夕這一天都要貼上一副紅紅的對聯,旨在迎春接福、紅紅火火。而寶雞作為周禮文化發源地,市民對于各種春節風俗更是十分重視,在春節來臨之時都希望給自己的門楹上掛起一副紅彤彤的對聯以示福泰安康。
近八旬的孫大爺在少年時就很喜歡寫對聯和作畫,每當一提起寫對聯,他就滿面笑容,“寫對聯讓人很開心,特別是看到別人拿到春聯時綻放的笑容,我就覺得很滿足,很有成就感。”孫大爺在退休后還當上市老年協會和鐵路書法協會的會員,提起孫大爺,周圍的街坊們都豎起大拇指夸他寫得好,鄰居張阿姨還說:“孫老爺子不僅字寫得好,人還很好,很熱情,誰家有事情需要貼對聯之類的,只要說一聲,他都很幫忙,而且都是免費的。”孫大爺說,他寫對聯主要以行書為主,多少加一點草書,今年的對聯都結合了馬的元素,如“躍馬迎春春風撲面,抬頭見喜喜氣盈門”等,寄托著大家對新一年的期望。
■本報記者 楊文婷 實習生 荀丹薇 文\圖
責任編輯:秦芳媛